五行学说现代阐释(一)什么是五行?


五行学说现代阐释(一)
作者:郭顺红   2007年-10月
 
五行学说也是《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和《内经素问》,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帛书本《五行》,说明五行学说在当时已具十分广泛的影响力。五行学说在后世一直伴随着易学而发展,汉代大儒董仲舒将五行学说引入天道信仰,成为天地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即以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太极图说》)构建了其宇宙生成论,并阐发了人与自然关系、修养方法等,原文如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生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五行是构成事物内在关系的五种基本要素,即金、水、木、火、土,五行与阴阳相比更属于形而下,五行生克理论是五行学说的核心。五行理论在儒家、道家、佛家等各家都有广泛的影响,儒家讲五德,道家论五贼,佛家说五蕴,中医则更是以阴阳及五行为理论基础。

五行生克构成了事物要素间的和谐互动关系,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辩证逻辑学说,五行生克是一种多元互动协调关系,与笔者的“对立统一”、互动致和原理是一致的。

在笔者的塔排卦序(参见http://www.chinavalue.net/Blog/298046.aspx)中既有整体的阴阳对待关系也有内在的五行平衡制约关系(隐含在塔排结构图中)。

阴阳之间的根本关系是“对立统一”,五行的基本变化原理是“互动致和”。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要素运行和变化所构成,故称为五行,随着对这五种要素的特点、相互关系、运化规律等的不断认识,并抽象推演而形成了完善的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所描述的事物变化的层次不同,但其根本思想是一致的,都是整体性、系统化思维模式。对立统一是阴阳学说的根本规律,其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个方面;互动致和是五行学说揭示的根本规律,描述了事物主要五个因素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维持整体平衡、协调、稳定的运行机制,见五行结构及其生克变化原理图。


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系统化思维与西方文化的精确性、逻辑化方法结合将开创新的文明境界。
 
五行学说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呢?五行学说应用十分广泛,往往世人日用而不知,在行政管理、系统工程、过程控制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每一个管理过程都包含五个阶段或五方面要素(见下图)。在实际中可能只有三个或四个过程或要素,也许比五个要多,那只是简化或部分要素功能合并或分化而已。各要素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从而构成完整的整体。

这五个阶段或要素就对应于传统的五行,因此五行机制在管理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五行作为一种比较完备的学说在中国古代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中医等),其核心思想就是五行生克理论。五行生克系统可以说是一种稳态的、可自行调节的完备的闭环系统(参见五行生克图)。我以信息反馈系统为例,旨在说明该复杂稳定系统应具备五种要素,而实际应用中根据系统的复杂程度其要素可能多,也可能少,无论多与少仅仅是诸要素功能的合并或拆分而已。

我认为,信息系统也好,管理系统也好,还是其它系统也好,其中的五种要素与五行系统应该是相通的,各要素都发挥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作用,如同人体的五脏系统相互协调发挥各自不同功能一样,要旨是构建和谐、稳定、均衡的系统运行机制。

既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还要继承挖掘古人的智慧。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