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还要“留守”到什么时候?


  明天,一年一度的“两会”即将召开,而留守儿童问题再次成了人们为关注的焦点。

  名词解释

  留守儿童(Children left at home pay the price of migratio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是说“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是花朵,是八九点钟的太阳”,许多父母为了使每一个朵花都成为祖国的栋梁,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里谋生,只为孩子将来能够生活得更好。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他们肩负着国家、民族的希望,同时也承载着千千万万个家庭期盼。可是看看哪些农村“留守儿童”的处境,又有谁能够为之兴奋起来!

  “留守儿童”还要“留守”到什么时候?一个民族的未来在何方?

  根据权威部门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按照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正如文中所形容的“留守儿童――这个缺乏话语权的阶层”。是的,尽管他们的父母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自己的血汗和泪水,可他们及其子女有谁来关注呢?

  虽然说“留守儿童”问题这些年来,得到了政府的密切关注,但他们的境况依然堪忧。看看他们父辈的待遇,我们就能够知道这些儿童的境况。近来所上演的“民工大罢工”就是他们对自己生存境况的“怒吼”!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是伴随着“农民工”问题的深化也在不断升级。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家庭教育的缺失、心灵的孤独、内心封闭、情感冷漠、生活和学习上的障碍,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成长,极易使人生价值发生偏离。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面对留守儿童这一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为他们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中国的未来是什么样,谁都能够想到。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就是要让他们留在父母身边。留守儿童问题事关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事关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事关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键是如何解决农民工的问题,如果农民工的问题解决了,他们的子女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为此,政府必须尽快调整人口管理制度,取消户籍差别,彻底打破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为了中国的未来,为了可怜的孩子们,政府没有理由推三阻四,也有没有理由让这种现象持续下去,“留守儿童”问题是解决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