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风云(二) 第11章 (4)陈香梅嫁陈纳德


 

 

           抗日风云(二)

                     王先金 编著

 

       第十一章 “飞虎英雄”陈纳德

                 抗日英雄杨靖宇  (4)

 

                   日本特务暗杀陈纳德

 

    飞虎队对日本战机予以痛击,陈纳德成了日本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日军特别行动队长前川一雄在得知陈纳德有狩猎的嗜好后,拟定了一个叫“蓝鸟”的暗杀计划。

    1943年9月12日,前川一雄赶到湘西重镇芷江,探寻陈纳德的行踪。李三保是个二十几岁、经验丰富的老牌特务。他早年流落上海街头,靠乞讨、行窃为生。有一次他潜入日本特务机关偷东西时被抓获。日本特务见他机灵,将他收留,后将他送到日军一所间谍学校进行严格训练。他毕业后被派回国内从事特务活动。他曾从南京、武汉国民党党政机关中,窃出大量的绝密情报,深得日本特务机关的赏识。

    芷江山区不大,但因战乱,难民极多,鱼龙混杂。9月14日晚上,李三保潜伏在难民中,蓬头垢面,衣裤脏臭,看似穷酸猥亵。就这样躲过了岗哨的盘查,进了城。在一个僻静处,李三保摇身一变,换上了国民党少校军官军装,腰挂勃朗宁手枪。凭着这护身符,他出入守卫机场的军营,转弯抹角地向人打听。漆黑的夜晚,李三保幽灵一般进入中美空军混合大队司令部。他时藏时露,一会飞梁,一会走壁,寻找目标。可是,茫茫黑夜无觅处。就在他沮丧的时候,门一响,几个军人从营房走了出来。李三保潜入暗处窥视。走在前面的人回头对一个高大的军人说:“请将军留步。”

    “晚安!”高个子军官挥挥手。

    “陈纳德!”李三保暗喜,正待举枪,两个流动哨持枪而过,吓得他心惊肉跳,不敢久留,怏怏返回。一连数夜,李三保均无机会下手。陈纳德似乎闻到了火药味。司令部严加防范,有明哨,又加了暗哨,还调来狼狗护院。有一次,李三保翻墙刚落地,就被狼狗发现,要不是溜得快,就成了阶下囚。                  为中国抗日牺牲的飞虎队员

    9月18日下午,李三保坐在客栈喝闷酒,正为暗杀陈纳德一事发愁,突然接到报信,说陈纳德将军正在望城坡打猎。李三保顿时来了精神,立即奔赴望城坡。

    在望城坡离城两公里的密林中,陈纳德和助手艾尔索普正带着猎狗“乔”在寻觅猎物。陈纳德的心情特别好,用何应钦赠送的“团散”式鸟统,击落了两只斑鸠、一只竹鸡。眼下“乔”又在“噢噢噢”地追叫,似乎在告诉主人,已发现猎物。陈纳德忙选好隐蔽地,端起鸟统双眼盯着前方。突然,“乔”狂叫起来,像在同什么野物撕拼。陈纳德一闪念:“乔”有危险。他立刻同艾尔索普飞奔去救“乔”。

    茂密的枝叶中,“乔”撕咬着一个人。陈纳德分开灌木丛,奔上前,一脚将那人踢翻。“砰”,那人举起枪朝陈纳德开了一枪。子弹从陈纳德耳边擦过,好险!陈纳德连击几拳,将那人打昏,用绳子将他捆住。被捆的正是日本特务李三保。

 

 

 

                    陈香梅的初恋

 

    陈香梅祖籍广东(陈家原籍福建,后来落籍广东南海),她的父母,陈家、廖家都是书香世家。陈香梅于1925年6月23日出生在北京的协和医院,外祖父是曾任日本、古巴公使的廖凤舒,辛亥革命元老廖仲恺是他的胞弟,廖承志是陈香梅的堂舅舅。

    当时,她父亲陈应荣是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也是北京大学英文系主任。父亲留学英国牛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母亲廖香词留学法国和意大利,学习音乐和艺术,算是当时北京的美女,也是当时外交界中和风流人物,与外交家顾维钧、叶公超等人同一时代,在北京的上流社会是代表性的摩登人物。她外祖父廖凤舒为外交界领导人物,在他的外交部街宅第常常是群贤云集,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1935年,母亲带了她们六个女孩离开北京到香港暂居。

    陈香梅的外祖父廖凤书,又名廖凤舒,号忏庵,广东惠阳人,与胞弟廖仲恺同是革命党人。民国成立后在北京和南京政府任职。入外交部后曾先后出任日本、古巴等国公使。原与汪精卫、唐绍仪等人为至交。汪精卫投敌后即不与他再来往。

    陈香梅的母亲廖香词和父亲陈应荣是由父母指腹为婚而结婚的。廖香词喊廖仲恺的太太何香凝为二婶母,陈香梅姐妹喊她二叔婆。她们从北平逃难到香港,在香港读书,她们认为二叔婆很严厉,很怕她。每逢周末,母亲提议要去拜望二叔婆,她们姐妹一定再三抗议,有时以做功课或不舒服等理由来推挡,因为她们实在怕二叔婆的训话。

    有一次,陈香梅姐妹受洗礼皈依天主教这件事,让何香凝知道了,何香凝不但把她们母亲骂了一顿,每次看到她们就说她们无知,以后她们就再也不肯去问安了。                           陈纳德与陈香梅

    有一次,何香凝要所有的晚辈到她房里去做米饼,说是以备香港发生战事时,每家都不致缺粮。这种米饼,是出远门的人所带的一种干粮,是用米磨成粉,再加糖的一种混合物,在太阳或炉火中烤干后可以贮藏甚久。吃时以温水和之,可以当作米糊充饥,是抗战时逃难者必备的干粮。当时,陈香梅她们年幼无知,对这种总动员筹备干粮之举感到有点小题大做。但后来香港被日军侵占,她们对于筹备干粮之事才有所了解。1941年12月8日香港被日军占领时,何香凝大概已到重庆了。

    1941年夏天到1942年夏天,六姐妹滞留在香港,战争的苦难近在咫尺,但就在这一年时间里,才十五六岁的花季少女陈香梅坠入了爱河,尝到了初恋温馨甜蜜的滋味,对象是交通大学的高材生,一位潇洒而多金却毫无纨绔气息的富家公子。他们相识在一次演讲比赛上,彼此一见钟情。

    陈香梅代表中学参加全香港中学生中文演讲比赛,在二十多名竞选代表中获得了冠军。一位岭南大学的学生应他妹妹也是陈香梅的同班同学之邀来听这些男女中学生演讲,与他同来的是他的中学同学毕尔(陈香梅给他取的英文名字BILL,)他是唐山交通大学的学生。经介绍,陈香梅和他面对面时,四目相看,就像一股暖流、一道电力使她觉得他们前世似曾相识,陈香梅当时竟呆了,说不出话来。

    那是一个接近中秋的日子,陈香梅接到了岭南大学的入学通知书,正在兴头上,毕业前她代表真光女校获得了全港中学生演讲比赛和作文比赛的双料冠军。毕尔在香港最高档的香港酒店为她摆了庆功宴,香槟酒拉近了他们的距离,“陈小姐”这样生分的称呼在他的口中变成了更亲昵的“安娜”(陈香梅的英文名)。毕尔很有些青年人的派头,也不乏豪爽的作风,他告诉陈香梅自己要去重庆完成学业,毕业后为抗日出力。毕尔喜欢陈香梅,眼睛老是看着她,对她微笑,问一些事情。这位熟读了《红楼梦》的少女,早早地打开了情窦,毕尔就是她的白马王子。

    很快他们就相爱了,爱得如醉如痴。陈香梅变得爱打扮了,母亲留下的香水也派上了用场,他们一起听斯义桂的音乐会,听他演唱那首《教我如何不想他》。音乐会后,他们乘坐缆车到山顶,一边看浮云,一边谈未来,毕尔希望陈香梅能去更安全的大后方读书,他乐意照顾她们六姐妹。真爱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动,喜悦的泪雨最能滋润爱情的花朵。

    但是,香港危在旦夕,六姐妹买了船票,准备乘船到旧金山投奔父亲和继母。陈香梅纵然有一百个不愿意,但父命难违。

    1941年12月8日日本飞机轰炸香港。本来,毕尔已定于12月底飞往重庆,他买了三张票,他和他的同学每人一张,另一张留给陈香梅。陈家六姐妹也订好了美国邮船公司的舱位,启程日期为12月27日。赴美?赴渝?还是留港?陈香梅还没有最后决定。现在,日本人的炸弹丢了下来,她的生路只剩下回大陆,所幸的是与毕尔同行,再苦再危险也能相依为命。

    毕尔重感情,更重事业,他带领六姐妹跋山涉水,经历千辛万苦抵达桂林后,便与她们道别,奔赴滇缅公路去工作了。陈香梅随着岭南大学不断迁徙,好不容易捱到毕业,在抗战的最后一年成了中央通讯社特招的第一位女记者。此时,毕尔已调回重庆,两人聚少离多。但是,毕尔认为她做战地记者太危险,那是男人的事。陈香梅却不这样认为,她爱冒险,弱肩照样担道义。去美国深造的机会她可以放弃,她的事业心和爱国心并不输给任何一位男人。毕尔无法理解这一点,他甚至教训她:“美国人来援华我们当然感激,但有些家伙不但到处找女人,还居然到大学里去找女学生,太不像话了。”

    她听了这话很不是味道,当即回击道:“他们对我很客气,很有礼貌。我每次去采访,他们都派车子接我,又送我回报社,很守规矩的。”

    毕尔接着说:“他们哪敢对你不规矩,他们知道‘老头儿’对你姐妹关怀备至,他们当然不敢有非分之想!”

    美国飞行员多半是青壮年,他们称50出头的陈纳德将军为“老头儿”。陈香梅眼看着情变的导火线被他点燃,却无可奈何。

    抗战胜利后,陈香梅在昆明,中央通讯社决定派她去上海分社工作,毕尔人在贵州,希望她去香港与他会合,先见过他的父母,再决定两人的终身大事。这个矛盾怎么解决?一边是事业,有许多大新闻等着她去采写,她不想错过;一边是爱情,关系到一生的幸福,她也不愿失去。她渴望去上海痛痛快快地欢度她的青春,在那里与毕尔聚首。然而,毕尔主意已定,他要去英国或美国留学,希望年轻的恋人与他结伴同飞。

    但陈香梅不愿意跟他去,因为她不愿接受别人长远的资助。除非以身相许,但她还想要自由自在地活一下,她就是不认命。

    既然人各有志,事业与爱情拢不到一块儿,也只好互致祝福,友好地分手。他背过身去,眼圈发红。她已泣不成声。

 

 

                    陈香梅嫁给陈纳德

 

    1948年他们在上海再见面时,陈香梅已经和陈纳德结婚。

    陈香梅与陈纳德第一次见面是在昆明采访时。陈香梅那时是中央社记者,在昆明专跑巫家坝机场新闻而与陈纳德结识。那时,陈香梅觉得陈纳德非常英俊,并且有抗日的精神。那时的她还很单纯,根本就不会有其他的感觉或想法。

    他们是后来到上海时才开始谈恋爱的。

    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作为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记者的陈香梅,被从昆明派到上海工作。陈纳德将军在抗战胜利后就回到了美国,后来又到上海组织了一个航空公司。于是,他们双方开始比较多地进行来往。那时陈纳德开始非常努力地追求陈香梅。

    在陈纳德追求她的过程中,陈香梅的心理上也有很多的矛盾:“他比我大三十几岁,他又是美国人,我是中国人。”而且,“那个时候大家对于国际通婚还是不大认同的。”同时,他们的恋情遭到陈香梅父母及外祖父、外祖母的反对。

    在这样的情况下,陈纳德仍不断展开追求,与陈香梅的外祖父、外祖母联系,还经常去陈香梅家里打桥牌。陈纳德是打桥牌的能手,陈香梅的外祖父也喜欢打桥牌,于是,几乎每周六陈纳德就到陈香梅家里打桥牌,并且成心输给陈香梅的外祖父。

    陈纳德追求陈香梅差不多两年,他们才得到了父亲、母亲还有外祖父、外祖母的许可。

    当时陈香梅心理的挣扎其实很大,可她那时年纪轻,爱情至上,觉得自己决定这样做以后,就勇往直前,根本不去考虑其他条件。

    至于陈纳德将军,当年追求他的女人很多很多,并且多是成熟的女人。但他看到陈香梅比较天真、纯洁,就特别喜欢陈香梅。                                              陈纳德、陈香梅结婚照

    他们的婚礼在一个圣诞节时,在上海举行。没有找太多的朋友。切结婚蛋糕所用的那把刀,是一名战败的日本将军送给陈纳德的。

    有一本1948年的新闻杂志,其封面上刊登了陈香梅与陈纳德蜜月中的热吻照,陈香梅与陈纳德凭窗而立,相拥热吻,浪漫温馨的气息扑面而来,场面颇似好莱坞  电影中的浪漫场景。图片下的说明是:“飞虎将军陈纳德与女记者陈香梅蜜月中之热情场面。”杂志中也对这段轰动一时的异国忘年恋进行了详细报道。

    陈香梅与陈纳德的婚礼举行于1947年12月21日,第二天中美各大报章都纷纷报道了这件事情,并且刊登了陈纳德亲吻东方美人陈香梅的照片。这绝对是当年圣诞节期间最具轰动性的大新闻。而这本出版于1948年3月 16日的《新闻天地》杂志的报道虽然晚了近三个月,说明这一婚姻的轰动效应久久不息。

    陈纳德将军和陈香梅结为伉俪,生有两个女儿。蒋介石亲自为她的两个女儿取名“美华”、“美丽”。

    有一位记者问她:“1947年,你和美国志愿航空队指挥官陈纳德将军结婚,他比你大32岁,请问有没有感到压力?”

    陈香梅回答说:“1958年丈夫因肺癌病逝,前后相处仅11年。我们之间不仅是夫妻关系,我视他如师如友,他待我如妻如女。我和陈纳德相爱的十年,是我们都深爱对方的十年。他对我的教益,使我在他逝世后,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不会倒下去。”陈纳德去世之后,陈香梅再也没有结婚。

    记者又问她:“冒昧地问一下,你和陈纳德将军带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是不是你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源泉和灵感?”

    陈香梅回答说:“是的。1962年,我出版了第一部英文著作《一千个春天》,当年就销了22版。这本书是我为了纪念丈夫而写的,自己都没有想到竟会成为畅销书。起初还曾遭到一家大出版商退稿,被认为这种纯情的作品在美国没有市场。后来,《一千个春天》被译成中文、日文、韩文等文字。”

    “你来华参加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飞虎将军陈纳德回忆录》的发行仪式,请问此书的出版有什么历史意义?”记者又问。

    “这是中国出版界一件有意义的事,”陈香梅回答,“也是对中美合作里程碑作出了历史性的纪录和交待。我丈夫曾说过:‘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以什么来纪念这位我敬爱的人呢?我用以下诗句来追悼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