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的猜想
徐策*
2009年底,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在2010年《社会蓝皮书》发布会上预测说,到2010年底,中国人均GDP将接近4000美元。那么,应该如何来认识这一现象呢?按照发达国家经验,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是一个分水岭,它表明这一经济体整体上进入了追求生活质量的新阶段,人民对生活形成了新期盼,与此同时,此时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因此,我们还必须保持冷静客观,在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
一、我国人均GDP提前达到4000美元的主要支撑因素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7078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约为856美元。如果2020年实现翻两番,那么到时候人均GDP应该达到3500-4000美元左右。而经过近年来快速的发展,我国将在2010年底提前10年达到这一目标,这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高速增长
受惠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技术进步日益加强以及人口红利等多重因素,从2000年至2007年,我国经历了进入了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较快、增长周期最长、最稳定的时期。2008和2009两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有所下滑,但在中央政府“一揽子”刺激计划的作用下,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企稳回升。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预计2010年将达到9%左右的增长,即2010年GDP将达到365534.77亿元,为2000年的3.684倍。2000-2010年平均增速为9.84%。连续多年经济高速增长,使得经济总盘子迅速扩大,成为人均GDP实现迅速跨越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按照联合国的数据,我国2001年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而到2006年时人均GDP已突破2000美元,此后仅用2年时间,到2008年人均GDP就已突破3000美元。
表1:中国GDP增速及方差
年份 |
GDP平均增速(%) |
方差 |
上升周期持续时间 |
1970-1980 |
7.47 |
31.62 |
1-3年 |
1980-1990 |
9.21 |
11.29 |
4年 |
1990-2000 |
9.85 |
12.58 |
6年 |
2000-2010 |
9.84 |
2.05 |
8年 |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而成。
图1:中国人均GDP(美元)及GDP增速(%)
资料来源:联合国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
(二)人口增长不断减慢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新增人口和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2000年新增人口为957万人,人口增长率为0.76%,到了2009年新增人口为672万人,人口增长率为0.51%。受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经济发展阶段导致的新的生育观念影响,近年来我国人口增幅不断减少,降低了计算人均GDP时的分母,预计2010年这一趋势也将持续,因此这也成为我国人均GDP快速实现突破的因素之一。
图2:新增人口(万人)及人口增速(%)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三)人民币升值因素
自
图3:人民币汇率走势图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网站
尽管存在人口增速减缓和人民币升值因素,但总的来看,“人均GDP即将达到4000美元”主要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这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是经济发展的分水岭
在我国即将进入一个新阶段时,首先需要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在这一发展阶段时的经验,避免未来走弯路,实现经济社会更加平稳、快速、健康的发展。
从理论层面看,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曾运用多国模型对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进行研究,结论是:人均GDP在1200至2400美元之间,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人均GDP在2400至4800美元之间,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人均GDP在4800至9000美元之间,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1998年美元)。从世界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经济建设经验看,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4000美元,它既可能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能顺利地发展上去,如新加坡、韩国,人均1000美元后继续向2000、4000美元发展;处理不当也可能出现令人担忧的“拉美现象”,如拉美等地的一些国家,人均达到1000美元后经济就停滞不前。我们要争取前一种,避免后一种情况。
梳理主要国家的经验,当一国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以后,该国经济发展和运行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表2:主要经济体实现人均GDP4000美元的年份
国家 |
实现年份(年) |
当年人均GDP(美元) |
保持4000美元时间 |
美国 |
1966 |
4006 |
4 |
德国 |
1973 |
4902 |
1 |
法国 |
1973 |
4936 |
1 |
日本 |
1974 |
4151 |
3 |
英国 |
1975 |
4234 |
3 |
新加坡 |
1980 |
4853 |
1 |
韩国 |
1988 |
4641 |
1 |
俄罗斯 |
2004 |
4112 |
1 |
巴西 |
2005 |
4740 |
2 |
数据来源:联合国数据库。
(一)在相当长时间内,经济发展既稳又快
发达国家跨越人均GDP4000美元后,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从增长率方面看,一般认为,经济增长率在1%-3%为低速增长,3%-5%为中速增长,5%-10%为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在跨越人均GDP4000美元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年均增幅基本保持在3%以上,处于中、高速增长区间,且各主要经济体达到人均GDP4000美元之后,往往在1-4年之内迅速实现突破。在人均4000-5000美元前,发达国家的经济波动幅度、即各时期内经济增长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数均较大,而人均GDP5000美元后,经济波动幅度明显减小,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提高明显。
(二)服务业成为三大产业中的主导产业
在人均GDP4000美元后,美、日、英、法等国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业逐渐成为了主导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美、英、法、德、日、新加坡、韩、巴西等国农业在前一阶段持续下降基础上继续稳中有降,工业在高速增长后逐步回落,而在服务业方面,由于各国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中介服务、房地产、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等新兴产业,促使服务业加快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其在三大产业中的地位。人均GDP4000美元时,英、德、法、日本、韩国、新加坡、巴西七国的服务业在GDP中比重分别达到58.1%、51.9%、57.8%、50.3%、31.4%、61.1%、65%,总量成为三大产业中的龙头。
(三)消费需求居于三大需求之首
在人均GDP4000美元之前,发达经济国家基本处于工业化时期,投资在三大需求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到了人均GDP4000美元之后,由于居民消费快速扩张,总消费逐渐成为三大需求中的主力。在整个70年代,美、日两国年人均居民消费额也分别提高了4300美元和4315美元。居民消费的不断扩大,使总消费替代总投资,成为发达国家三大需求的主导力量。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英、德、法、日、新加坡、巴西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分别为,80%、76%、73%、63%、61%、80%。
(四)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有关研究表明,要素驱动、资源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是经济增长从低到高的四个阶段。一般而言,当一国的研究与开发经费(R&D)支出相当于GDP的比重少于1%时,基本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处于1%-2%时,具有较强的引进、消化、吸收能力,但自主创新能力仍不强;超过2%时,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创新成为经济增长主要的驱动力量。从发达国家发展实践看,在人均GDP4000美元前,发达国家基本处于资源驱动经济增长阶段,而人均GDP4000美元后,发达国家重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这时候,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成了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三、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并不改变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事实
尽管我国人均GDP即将达到4000美元,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工业化继续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期,但并不改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事实。
(一)收入角度
按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8年的最新收入分组标准为:低于97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976至385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3856至1190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于1190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我国即将挤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收入仍然处于中等。
(二)人类发展指数
当前联合国采用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来划分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指数使用三个指标计算,人口健康水平、教育和知识水平、生活质量来测度一个综合指数,来划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2009年10月发布年度人类发展指数,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772,处于全球人类发展排行榜上排名第92位,属于中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三)贫困人口
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按照世界银行的国际贫困标准计算得出的中国消费贫困人口数在国际上仍排名第二,仅次于印度。2005年世界银行直接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按当年美元购买力平价,中国仍然有2.54亿人口每天的花费少于世界银行推荐人均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标准。
因此,应该清醒定位在国际地位和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既要承担起发展中大国应该承担的责任,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本国进行科学定位,不能在西方世界和部分国际组织的“捧杀”中迷失自我。
四、经济发展与运行中诸多不平衡仍然突出
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标志着经济进入了新的时期和新的阶段,与此同时,还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运行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平衡的问题。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
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致富困难、农村消费不足,使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不断上升。根据世界银行报告,2007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0.48。城乡差别的“城乡居民收入比”日益扩大。截止2008年底,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为3.31∶1。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
根据地区GDP计算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继续呈扩大趋势。从人均收入水平看,有些地区进入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如上海、北京人均GDP都超过1万美元,但是中部地区人均GDP大概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一半,西部地区只相当于东部地区44%,现在还是处在比较低的收入水平上。
(三)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社会发展水平较为滞后。数据表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的覆盖平均覆盖率达60%以上,发达国家达70%以上,而我国的社会保障覆盖率仅为30%。社会基本养老保障覆盖面比较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存在较大差距、失业保险覆盖面依然比较小,城乡住房保障体系不完善,公共支出严重不足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
(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不平衡
经过长期粗放式增长,我国资源环境早已不堪重负,而当前我国正处于重工业化时期,往往这一时期能源消耗最大,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节能减排任务十分繁重,这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瓶颈之一。
除此之外,我国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问题严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动力结构上重投资和出口、而轻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亟待改变,受国际分工影响,我国外贸出口附加值低、处于产业链低端的格局继续提高等问题长期困扰国民经济运行。综上所述,在我国人均GDP即将达到4000美元的背后,仍然有诸多矛盾亟待解决,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四、对策建议
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一方面要抓住经济进入黄金期的良好机遇大力发展经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各项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不断增强经济社会的协调性,使全体人民能够分享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成果。
(一)提高创新能力,切实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我国必须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投资向主要依靠创新的转变进程。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自主创新发展环境,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财税、分配和奖励政策,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
优化产业结构,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网络经济、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产业的发展步伐。优化提升面向民生的生活性服务业,重点是大力发展旅游、社区服务、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卫生保健和养老服务等产业。
(三)加大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完善促进消费政策体系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实施全覆盖以及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稳定预期,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计划,降低居民的负担,通过增支计划对农民、城镇低收入群体进行补贴。稳定并规范金融市场,使人们有稳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进行消费选择。扩大住房供给,稳定房地产市场,使居民能够有余力增加其他消费支出。推动城乡商品流通体系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市场对接,一方面使得城市工业品向农村延伸,启动农村市场;另一方面,使农产品顺畅流入城市,增加农民收入,为扩大农村消费提供保障。
(四)加强资源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库兹涅茨曲线”显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关系在人均GDP4000美元之前总体趋于恶化,在人均GDP5000美元后则可能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然而,我国当前的工业化远比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所面临的资源环境恶化的多,再加上我国长期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我国节能减排的任务尤其繁重。这就意味着,在今后一个时期,要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
*作者简介:徐策,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固定资产投资运行、宏观经济形势预测分析及调控政策等;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8号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处,邮编:100045;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联系电话:010-68557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