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单独回答你这两个问题:
一、地处偏远,经济和文化欠发达。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广元的确是地处偏远,经济和文化欠发达。我想告诉你的是,世界上那个名牌的大学,那个大学在大城市(除中国之外),哈佛,剑桥,史坦福,耶鲁都不是。大城市的确处于发展中心,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但这些并不适合大学的的发展。其次,广元正是因为经济和文化的欠发达,一切都在塑造中,我想比已近树立好文化的经济的地区,所受到的阻力要小吧。因为受到的阻力小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难道把这样一所大学放在北京吗?不要说受不了那些官员,那些知识精英的口沫都可以能把你淹死。
二、学校缺乏足够的知名度和文化底蕴,首先:没有那个大学在创建之初就有足够的知名度和文化底蕴的。这些都是在学校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创办学校与创办企业一样,先前什么都没有,只有那一套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发展观。只要我们在创办和初创的过程中坚持我们的理念和我们学校的精神。能逐渐培养出学校的知名度和文化底蕴。最后回答你知名度是靠毕业学生的能力和作为作为参考的。而不是靠品牌,规模和专业的前瞻性决定的。中国有些大学的知名度是好。但大多是建立在虚伪上面的。很多大学都在失去该大学特有的精神。没有实质的知名度,要他干嘛。大学的教育目是什么:培养那些那些高投资,高学历的空闲人才吗?中国教育的目的已经畸形了,培养了大多数的奴化人才。把学生的创造力和激情都磨灭干净了,有才放到社会上,让其自生自灭。我们的大学评价和排名,都在讲规模大,专业多,就业率高,要不就讲教授论文发表的数量等等,有谁关注过毕业生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对其的影响啊!我记得西方大学评价中有一条就是你考察大学毕业生在知名企业和知名组织的就业率,中国很少关心。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专业。试问有多少毕业生从事的是自己在大学所学专业。很可悲的是社会默认了这种现象。这就导致的中国的大学生特别忙,天天都要考试天天都要考证。好像大学就是为了考证似的。(我朋友的亲身感受)我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的建设者和思考者。就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激情的教育团体。关于文化。我想一所大学最好的文化就是学生创造力和激情的展示就是文化。
三、是否,主导权放在学生不切实际?首先,我们要改变这种思维是非常困难的。在以前我们所有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从未思考过“对等”。处于信息化社会的我们,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以前我们知识的传播手段很单一,只能通过老师的教授来获得。
现在呢,在知识多元化传播和知识急剧扩张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新知识,老师角色变了,因为新知识很快会取代老师懂得是知识和经验。并会让其知识和经验变的不可靠(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就是如此,那些在商学院和经济学院,所学的经济理论,突然发现不是那么的可靠)。在这样的时代里,教育就不是教授过程了。而是一个共同探讨,思考,学习的过程了。老师和学生的边界。已经模糊化了。当社会和学生在怀疑所教授的知识和经验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还掌握着教育的主导权。为什么我们不思考着对等的教育主导权。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都是学生。其次,我想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每个人都有提高自己的学习愿望,特别是年轻人。“主导权放在学生手上的前提学生要有足够的自我意识”这个我能理解理解的心情,但同时还观察到你对年轻人的不理解。现代年轻人把自由和个性化作为精神来追求,我们的自我意思比起上一代有着更强的自我意思。我想在基础教育完成的时候。我们大多数都应该知道自己的梦想,自己该学什么。我们这一代每个人的心中都是有梦想的人,特别是汶川地震之后。
我想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导权,让学生发挥教育的发挥教育的主导权。我想这是符合教育的规律的。虽然颠覆了原有的原则。但这是学生和青年的心声。这也是他们所倡导的。
最后我想说一下高职教育。中国的高职教育培养的不是人。而是机器。一个会说话的机器而已,他们把为企业培养这样的赚钱机器为荣。
为了广元更好的发展,靠这些会说话的机器是不行的。需要有创造力和激情青年,参与到广元以及中国的发展过程中。
因为广元没有大学,所以不成在支持现在大学的说法。所以建立这样的大学是必须的,也是迫切的。
回答朋友在广元筹办一所综合大学的回答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