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建设仍需要市场化操作


保障性住房建设仍需要市场化操作

 

    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住房问题是重视有加。“加快落实和完善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措施,争取用三年时间,解决75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240万户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居民的住房问题”。目标明确地提出了中国住宅问题的出路。以往是楼价高则打压,楼价低则扶持,政策随机性大,缺乏连贯性,结果是引起了楼价的大幅波动,市场也有一定程度的混乱。而现在则是结构性调整,通过大力推进保障型住房达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通过推进保障型住房减少房地产市场化的障碍。

 

    对于我国地少人多的国情这或许是唯一的出路。叶檀称“中国房地产完全复制新加坡模式”。即由政府牵头实施保障性住房,从而满足社会对住房作为消费品功能的需求,另一方面由市场自行调节实现房地产作为投资品的功能,完全根据供求关系而决定价格。

 

    但问题是三年近1000万(750万+240万)套的保障性住房的巨大工程是否会让政府成为全球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经验告诉我们,无力是价格或者品质,垄断的结果只会是低效率,若保障性住房被政府“垄断”,其可能出现的问题是肯定的。另一方面,国内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法律完善问题,政府工作的监管度问题,官员廉洁风气等问题都不可以和新加坡相比,由于我们不具备那样的基础,所以照搬新加坡模式其可能出现的问题是肯定的。

 

    方向是对的,但怎么走,还得仔细琢磨。此事在大方向上,可考虑政府作总牵头,明确基本目的、目标、价格等主要要素,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而整体开发仍然采用市场化模式,通过竞争,提高效率。同时允许、鼓励各方对其进行监督。

 

 

邓浩志

2010年3月18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