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抑制产能过剩的意见发布后,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就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针对多晶硅产业,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原则上不再批准扩大产能的项目等一系列“硬”措施。未来,多晶硅产业将如何演绎?
抑制政策出台 多晶硅产业何去何从?
本报记者 许争
一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运行似乎总难跳出“扶持发展、快速膨胀、产能过剩、综合治理”的怪圈。
“光是3000吨/年这一个指标,就卡死了许多地方新建多晶硅项目的激情。”作为曾经多次参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座谈会及调研的人士之一,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位高管对此直言不讳。
3000吨/年的底线让一些成本高、产能小的多晶硅厂家望而却步。“一个单线3000吨项目投资20亿元,没有资本实力的投资人自然无法进入。”江苏中能的高管解释,3000吨/年指的是单线规模,而不是批一个总产能3000吨的项目,然后分期上几个百吨级或1000~1500吨级项目。
“《意见》实施后,现有小型多晶硅厂将在国家环保政策等高压监控下停止生产,总体上减少了国内多晶硅市场供应,改变多晶硅市场无序竞争的局面。”多晶硅生产商保利协鑫能源一位高层表示。
《意见》规定,严格控制在能源短缺、电价较高的地区新建多晶硅项目。“这意味着今后靠近太阳能下游企业的沿海地区不再布点多晶硅项目,新的项目只能到西部偏远地区。”保利协鑫能源高层表示。
而9月30日在宁夏正式并网投产的中节能尚德石嘴山5万千瓦太阳能光伏电站一期1万千瓦项目也印证了这一点。中节能尚德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规划占地面积2平方千米,规划装机总容量为5万千瓦,是国内迄今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项目。
“未来内蒙古、青海、四川等西部电力充沛、价格较低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多晶硅投资的热点,而江浙等沿海地区将在新项目的争夺中不再占据优势。”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玉安说。
此外,降低能耗也成为多晶硅产业能否健康发展的重点。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表示,成本高昂是国内多晶硅企业的最大命门,而国家此次的调整主要就是从此处着手,比如,严格控制在能源短缺、电价较高的地区新建多晶硅项目,新建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小于60千瓦时/千克,到2011年前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多晶硅产能等都是这一调整的体现。只有企业的成本降低,整体竞争力不断加强,整个产业的发展才能真正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