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昨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大会发言人李肇星的邀请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温家宝指出:我们的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都要更多地关注穷人,关注弱势群体,因为他们在社会中是大多数。
我国的经济发展注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市场经济属于强者经济,强者占据优势,弱者处于被动地位,弱者的权益常常得不到充分实现或受到侵害。但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不再是置公平于不顾、放任弱肉强食的经济,效率与公平的协调才是其真谛。实践证明,片面追求效率而失却公平,不仅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反而会导致社会不稳定。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人们把是否关怀弱者、扶助弱势群体,看成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正如,温总理所说:“我们国家的发展不仅是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这三者都不可偏废。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其根本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保护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在各种体制不断转换的过程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增加,农村劳动力加速向城镇流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一部分人的贫困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我国弱势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弱势程度的不断加深,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制度、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机会的分配机制并没有同步变化。当前,如何更加有效地扶助弱势群体,越来越成为社会与政府关注和重视的一个焦点问题。
弱势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没有稳定的收入,生活相对贫苦,很少能够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样一个群体,如果没有社会和政府的关怀与扶助,单靠他们自身努力,受条件限制,很难从生活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必然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共同富裕,关怀和扶助弱势群体,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中,农民工已经成为社会转型期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显然,由于民工人口素质和受教育程度的低下,他们也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生存状态,农民工的无序流动,都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秩序。近来,出现的“用工荒”问题的实质就是由于漠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而形成的。涉及到农民工的利益,关键是保证他们的既得利益,如工资报酬等。
关注弱势群体,要从经济上给予关怀和扶助,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为此,政府需要通过财政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投入,改善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条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弱势群体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全社会共同富裕的基础才更加坚实。
关注弱势群体,要积极扩大社会救业和再就业。应制定倾斜政策,增加贫困阶层的就业机会;为他们的子女受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为了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能力,政府应加强对他们的劳动技能培训,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系统,提供及时、便捷的就业信息服务。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及时处理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切实维护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合法权益。
关注弱势群体,要努力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社会保险并非以弱势群体为中心,但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有效地解除了国民的后顾之忧,并为避免受保者沦为弱势群体创造了条件。要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大力推进弱势群体的参保,着力推进以灵活方式就业的弱势群体参加医疗保险。
关注弱势群体,给予弱势群体更大的生存空间,对于扩大内需,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对政府来说,逐步实现中等收入阶层成为社会的多数,就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同时,注重公平的分配原则,提高低收入者增加收入的能力。此外,扶助弱势群体不仅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口号落到实处,它也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只要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再加上弱势群体自身的努力,我国的弱势群体终将会获得较大的发展。
把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口号落到实处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