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倡导真正的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怀
在一次大型的数学公开课上,一位同学上台板演,不小心被三角板砸到了手脚,可是,那位教师继续他的精彩的表演,一点儿也不顾及那位受伤的学生。这堂课即使再轰动再精彩,也不能不说是一节让人感到有缺憾的课。
《论语·乡党》记载了孔子的一个故事,“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说的是孔子的马棚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首先就问伤着人没有,而不是他的马。看来,孔子是一个很有人情味,颇有人文情怀的圣人。
提倡人文教育,就是要关心“人”,关心他人生存状态,关心整个人类命运。
无数的事实证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到今天不是发展了,而是倒退了,断裂了。毛泽东曾言,“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是多么令人憧憬的蓝图。为了加剧国际间的竞争,世界各国对人才的培养越来越看重政治价值、经济价值,而忽视了人本身的存在。
提倡人文教育,就是要关心“文”。关心人类文化,关心人类文明。二战时期,有一个记者,问英国首相丘吉尔:“莎士比亚和印度,哪个更重要?”丘吉尔回答:“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为什么?因为莎士比亚代表了整个英国的文化和民族的文明,代表了人类的经典和不懈追求的精神。
今天我们看见,各种各样的教育主义和思潮,打着科学精神的旗号,打着为了民族振兴的幌子,打着为了经济复苏与繁荣的美幡,这些恰恰是有悖于科学与人文并举的真正内蕴的。
倡导真正的人文教育,就是要在校园里创设一种人文的氛围与环境,就是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孕育其中》一书里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这里的“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理应包含了关心他人、关心人类命运的责任和精神;理应包含了关心人类文化、关心人类文明的责任和精神。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就会具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就会具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胆识和气魄;就会具有“先忧后乐”的悲天悯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
还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好,“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两百本书。”这,就是我们教育追求的圭臬。(欧阳毅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