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档是北大EMBA,昨天晚上参加同学聚会感慨颇深:没想到这次同学聚会,竟成了一次职业经理人与老板们的PK。参加聚会的十几个同学中,一半是老板,一半是职业经理人。
平时老板不知道职业经理人都在想什么,职业经理人也不知道老板整天捉摸些什么,这次聚会双方都敞开心扉交流对方角色的真实想法。
大家在交流中发现双方最大的分歧是对待企业的态度:每个老板,特别是国内企业的老板都希望员工能和自己一样爱企业,而几乎所有的职业经理人们都明确表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不可能爱企业,他们的工作就是一份职业,只要不损害企业利益,并能够承担量化的岗位责任,他们就认为自己具备了良好的职业操守,是非常称职的职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表示他们首选美国企业打工,其次是欧洲企业,排在最后的是港台企业,而国内企业,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因不具备职业化的环境,职业经理人很难发挥自己作用和价值,他们几乎不选。
参与聚会的职业经理人,大多是美国和欧洲企业中国公司的高管,也有一个香港公司和大陆私营公司的职业经理人。而这家大陆私营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原来是欧洲一家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两年前跳槽到成都一家极具实力的民营企业,由于与董事会的摩擦太厉害(职业经理人说董事会太急功近利),半年后便跳槽到内蒙一家民营上市公司,到目前工作还不到一年,依然没有在内蒙这家企业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最近又准备跳槽。
一个老板就“质问”这位频繁跳槽的职业经理人:拿着人家百万的年薪,还没为股东创造什么价值,就又想跳槽,太不负责任,你到底在想什么?职业经理人却说自己没有不负责任,自己是按合同和规则做事,企业不适合自己当然要考虑重新选择。
职业经理人产生于经济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资本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顺应社会与企业发展的需要产生了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思想与管理体系,这就是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监事会负责行使监督的权力,三权分立。于是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剥离,一个新的社会岗位产生了,这就是职业经理人——受聘于董事会,接受监事会的监督,全权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不仅使企业成为了所有者挣钱的机器,也让老板对企业发展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减少,因此企业所有者(老板)对企业的感情也远不如那些亲自操盘的老板那样深。投入的时间精力越多,关注的越多,就越有感情,这是人之常情。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做企业就像养猪,猪养肥了就卖掉,接着再养小猪,养大了再卖。老板尚且将企业当猪养,通过卖企业挣钱,我们又怎么能期望这种商业文化的产物——职业经理人能够爱企业呢?
但中国企业家不同,他们做企业如同养孩子,对企业有很深的感情,一个职业经理人建议一个老板将他的企业卖了,能卖一个好价钱。老板反问他,我把企业卖了,我干吗去?再做一个企业?做好了再卖?职业经理人说:对呀!老板不客气地对职业经理人说:你脑子没毛病吧?
这就是中国人做企业与西方人做企业在观念上最根本的差别,也是职业经理人与老板对待企业态度之不同的根本所在。由于国内企业缺乏职业化的环境,事实上绝大部分国内企业是不适合聘请职业经理人的。毕竟要国内企业家把“孩子”当“猪”养,太难、太难了。
人这一辈子,如果能够找到一件有价值的事情,长期坚持不懈的做下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始终坚信:只要足够坚持,就一定能够取得了不起的成就,无论是养孩子、还是养猪,都是如此!但我显然是那种养孩子而不是养猪的人。
今天晚上,我们清华EMBA的同学聚会,不知道又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故事和思考。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