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5年中国第一家合资公司上海大众成立以来,绝大多数合资公司都沿用了其50∶50的股权对等模式。这种合资模式下,中方并不具有合资品牌的所有权,而想要获得外方的技术,则要以开放市场作为代价。
如今20多年过去了,上述“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模式开始渐渐演变,出现了诸如中国重汽与德国曼、上汽与通用的“市场换股权”,比亚迪与奔驰的“技术对等”等新形势下的中外合作模式。
50∶50的股权合资模式被突破
2009年10月7日,中国重汽(香港)与德国曼公司签订51%∶25%+1的股权结构。通过合作,曼公司以5.6亿欧元得到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25%+1股(超过1/4)的股权,而中国重汽集团仍拥有51%超过半数的股权,这为以后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条件,这种绝对控股的股权设置在国内汽车行业还是首次。
2009年12月4日,上汽与通用双方达成的1%的股权转让,从而让“上海汽车”以51%控股上海通用汽车公司。这可以说是在乘用车合资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或者说打破了中方不能控股的“坚冰”。
2009年10月7日,中国重汽(香港)与德国曼公司签订51%∶25%+1的股权结构。通过合作,曼公司以5.6亿欧元得到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25%+1股(超过1/4)的股权,而中国重汽集团仍拥有51%超过半数的股权,这为以后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条件,这种绝对控股的股权设置在国内汽车行业还是首次。
2009年12月4日,上汽与通用双方达成的1%的股权转让,从而让“上海汽车”以51%控股上海通用汽车公司。这可以说是在乘用车合资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或者说打破了中方不能控股的“坚冰”。
这两起股权案例意味深长。这或许正酝酿着新一轮带转折性意义的变局。中国目前的汽车千人保有量仅为50辆左右,离开发达国家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在这两年汽车市场如此热火朝天,和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明年汽车市场优惠政策决定的背景之下,未来若干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绝对是可以指望的。目前又正是国内企业对外收购的高潮初现。在这些氛围之下,合资企业的中方完全可以底气更足一些、改变局面的决心更大一些、合理要求更多一些。
从“市场换技术”到“市场换股权”无疑是一种质的提升。它必然会带来合资企业的经营从单纯外方品牌,向与自主品牌相结合的双品牌模式转变。这或许是以“两条脚走路”方针发展民族汽车工业可以探讨的路径。
“技术对等,品牌对等”模式首现中外车企合作
2010年3月1日,比亚迪与戴姆勒汽车集团达成意向,双方将合作成立一家研发公司,共同开发电动汽车,其中比亚迪将负责电池和驱动技术,而奔驰承担整车开发。3月2日,比亚迪正式就此发布公告,称已与戴姆勒就电动车及零部件合作订立谅解备忘录。据悉新品牌的技术研究中心将落户深圳。
比亚迪总裁王传福进一步解释说,比亚迪和奔驰将在中国共同打造一个全新的电动车品牌,这个品牌是介于奔驰和比亚迪之间的一个全新品牌。这个品牌并不是一个合资品牌,而是一个合作模式的品牌,研发的核心系统由比亚迪完成,安全、造型等设计将由奔驰完成,王传福同时强调了这个品牌的意义:这个品牌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全新的自主品牌。
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和戴姆勒共同约定将共创一个新品牌,悬挂在未来共同推出的电动车上。这在戴姆勒和比亚迪的发展历史上都是首次尝试。
中国民企比亚迪是如何获得跨国巨头奔驰青睐的呢?那就是比亚迪在电池和电动车研发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和镍镉电池制造商,比亚迪在电池方面的技术优势非常明显;F3DM与E6的推出,又证明了比亚迪能在电动车领域成就卓越,300公里续航里程的全电动车型,ET-Power铁电池,无需依赖专业充电站,这样的技术令奔驰不能不心动。
对此,汽车业内人士钟师认为,国内汽车企业依靠自有技术赢得跨国汽车巨头青睐,并计划展开合作,这在国内汽车业还是第一次。以前国内外汽车企业的合作都是以“市场换技术”为主,比亚迪首度突破了这种困局,值得称道。
已不适应市场形势 现有合资模式遭挑战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家合资公司成立开始,国内汽车产业及汽车生产厂的主流就是合资公司,在缺少技术、管理、品牌以及人才的情况下,国内汽车集团只能以市场换技术的形式,通过合资公司来实现自我成长。
在发展了20余年后,目前合资公司的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国内市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主流跨国汽车巨头已悉数落户中国,竞争更加激烈;
第二就是国内汽车集团在实现了技术力量的初步掌握以后,必须开始自主研发之路,在争取国内市场的同时有了竞争海外市场的目的;
第三是合资企业国产化的提高带动了国内零部件体系的形成,全球资源的利用让国内汽车企业看到了利用成本优势加速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建立和发展的可能。
在这样的形势下,此前几乎每一个坚称“与合作伙伴关系是稳定和长久”的汽车合资公司中外双方都开始了各自的“小算盘”,中方要求增强话语权,外方也为了巩固市场尽可能地开放技术。
第三是合资企业国产化的提高带动了国内零部件体系的形成,全球资源的利用让国内汽车企业看到了利用成本优势加速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建立和发展的可能。
在这样的形势下,此前几乎每一个坚称“与合作伙伴关系是稳定和长久”的汽车合资公司中外双方都开始了各自的“小算盘”,中方要求增强话语权,外方也为了巩固市场尽可能地开放技术。
而上述“比奔合作”模式的首度创新,其结果尤其令人期待!
作者:搜狐汽车评论员 郑雪芹
授权状态:本文作者授权搜狐网独家刊载此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