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10年蝶变启示录(下篇)


    

  【第三部分·推动】

  10年变革的幕后力量

  新世纪10年,中国白酒产业经历了一个倾斜的“N”型发展轨迹。从2000年的低谷期起步,到2006、2007的顶峰期,再到2008年的低谷期,然后是2009年下半年开始的上扬期。这个轨迹表面上似乎是一起一伏,实际上是一种螺旋上升,是一个从“质量兴业”到“品牌立业”的飞跃转变过程。

  推动白酒产业“10年蝶变”的背后力量是什么?我们认为,有“四股力量”在一直主导产业的命运,任凭10年岁月风吹浪打,任凭经济环境风云变幻,这“四股力量”每年都会昂首坚挺,始终不变,并发展成为行业的“四大现象”——即科技创新、资本整合、连续涨价、名酒回归。“四大现象”背后透露出的是白酒产业基业长青的发展规律。

  “质量兴业”的科技力量

     从1990年代北京举行“迎接21世纪挑战中国质量战略高层研讨会”,国家提出“质量立国”方针,并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到2001年加入WTO后,又提出了“科技兴国”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正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这10年正是践行这种经济思想的关键时期。

     对于白酒行业10年蝶变的背后,有一个决定产业发展前途和方向的重要“转折性会议”不得不提——即1999年5月19日在贵阳召开的“21世纪中国名优白酒质量与市场发展战略研讨会”。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区)食品工业协会、白(酿)酒协会及名优白酒企业等代表230人到会,提出了白酒产业实施“质量战略”的伟大思想。大会在深刻反思行业多年来病症、危机的同时,提出了具体的产业方针:一、以“优质、低度、多品种、低粮耗”的产业政策为指导,努力扩大优质白酒在白酒总产量中的比重,实现普通酒向优质酒的转化,从而推动白酒工业整体质量水平的全面提高;二、进一步优化低度酒的质量,力争减少低度酒在低度化处理过程中的损失及其它问题,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国白酒的平均酒度降至40(v)%左右,完成高度酒向低度酒的转变;三、切实依靠科技进步,在不断采用新菌种、新工艺、新设备以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传统工艺的进一步研究探索和现有成熟技术的推广,千方百计提高出酒率,节约酿酒用粮,达到优质与低耗的相对统一。

  这个在21世纪门槛上召开、具有战略指导思想和具体操作方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白酒产业“拨乱反正”后、应该向那个方向走、怎么走的问题?它为白酒产业未来10年的科技创新、并融入“中国创造”的大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新世纪的2001年,中国加入WTO既是一个大事件,也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国内市场更加对外开放,国外商品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国内企业原有的各种保护屏障逐渐被撤除,进入“国际级”较量的阶段。这其中“质量”和“标准”是首当其中的一个大问题,质量将名副其实地直接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直接决定民族工业的生死存亡,白酒的“质量兴业”无疑做的非常成功,近10年中行业没有发生类似1990年代的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全国发生的多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也与白酒无关。

  这期间,白酒产业“质量兴业”最引人注目的是提出了“生态健康”的概念并以科技力量作支撑。从1990年代末,白酒专家胡永松就高屋建瓴谈论白酒产业的生态健康,茅台酒厂以实际行动最早加入这个论战,并一直引领10年话题。随后剑南春、水井坊、泸州老窖等大企业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生态健康”是一个关乎“白酒产业价值”能否最终被社会公平、公正承认和对待,并继续发展壮大的战略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一个产业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做成一个“有益于人类生命健康和文明进步”的产业,从长远看,必将是一个备受争议和限制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前途将不容乐观。所以,“生态健康”不仅是白酒产业世纪10年来的主旋律和行业概念,尤其进入新世纪,这个话题更是被白酒界的有识之士提到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和倡导,这是一条漫长的产业价值救赎之路,具有永恒的魅力。

  可以看出,“科技创新、质量兴业”是新世纪10年白酒产业实现“伟大复兴”的幕后力量和重要推手,而10年中陆续实施的“QS认证”、“4次费改”、“食品安全法”、“酒类流通办法”等等法律法规,在促进和保障“质量兴业”的同时,又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品牌集中、管理转变和国际化的到来。

  “产业调整”的资本力量

  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统计,2000年全国白酒企业3.7万家,工业总产值约为350亿元,利税130亿元。到2009年,据有关资料统计,白酒产业的大盘达到了1700亿,10年翻了5番。

  2009年8月“四川省白酒业年会”提出:到2012年,四川省白酒产业发展要实现“129”的总体发展目标——即“1”是把白酒制造业打造成1000亿元产业,“2”是建设宜宾、泸州两大全国性白酒制造基地,“9”是打造“六朵金花”、“丰谷”等9户以上全国20强白酒企业。

  2003年后,白酒企业提出“百亿工程”目标和口号的有6家,是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郎酒、稻花香,有业内人士称他们为白酒“六剑客”,目前完成目标的已经有茅台、五粮液两家。

  资本总是那只“看得见的手”,无论是大盘的翻5番,还是川酒1000亿的“产业集中区”战略目标,还是“百亿六剑客”的雄心壮志,背后除了“质量兴企”的内在力量外,无一不是资本的力量在推动,仅“6剑客”中,就有4家是上市公司。我们看到,10年白酒产业的资本并购事件可谓风起云涌,目不暇接,粗略统计大大小小有几十起。业内资本横向整合,业外资本涉水进入,国际资本示好联姻,一线名酒的战略并购,二线品牌的跑马圈地……等等,一幕幕悲欢离合的产业洗牌或重组,每年都在上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改变产业结构。

   “中国白酒产业的整合洗牌是大势所趋,不久将来一定会象啤酒产业一样只剩下几个全国性大品牌,其余小酒厂将不复存在……”,如果白酒行业真的如啤酒行业一样走进“寡头时代”,我们相信肯定是资本的力量。10年资本事件中,尽管其中有诸如“万基”、“健力宝”、“成功集团”等败北的惨痛案例,但华泽(金六福)集团、广州云峰酒业等成功案例,至今仍是许多资本掘进白酒业的“标杆”。资本整合是其中的商业模式,还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抑或仅仅是资本玩家的投机趋利?对于白酒行业来说,这越来越成为一项必修课。

   “创造价值”的价格力量

  涨价一直是 “新世纪10年”白酒行业的主旋律,也成为了一个独特的行业现象,推动着品牌的提升,白酒只涨不落,年年如此,从最初的市场战术,发展成为了一种企业定位战略。即便在2003年的白酒低谷期,“五粮液”也大张旗鼓的进行了继1989年、1994年和1998年后的第四次提价,每瓶居然提价100元。从2003年开始,在五粮液的带动下,白酒所有品牌年年看涨,2006年,茅台价格20年来首次超过了五粮液。随后,在茅台的带领下,白酒进入更加疯狂的涨价运动,2007年茅台居然一年涨价7次,随后每年必涨,2009年下半年,在即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白酒依然高举涨价大旗,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水井坊、汾酒、剑南春,以及二线名酒等,普遍涨价8%—20%不等,茅台15年年份酒居然涨了近50%。“买涨不买落”成为名酒高端品牌10年来的一个铁定规律。

  价格的连年上涨因为得到市场的接受和认可,使白酒的品牌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空前提升,尤其名酒的价值和地位得到巩固,同时也使一些大品牌逐渐跻身国内外奢侈品市场,并与国际接轨,带动和促进了整个产业的高速发展。

   “名酒回归”的品牌力量

  10年的产业发展,也使企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一大批1990年代产生的“企业明星”,进入21世纪后大部分关、停、并、转或日薄西山,在消费转型和经济转型面前他们大多束手无策。“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相反,一批老名酒企业,茅台、洋河、泸州老窖、水井坊、双沟、郎酒等,靠科技力量和深厚的品牌底蕴二度复兴崛起,即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时,这些企业也能够转为危机,实现逆市上扬。

   “名酒回归”是 “新世纪10年”白酒产业的大势所趋,随着人们生活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品牌已经从“知名度”上升到“信任度”和“美誉度”,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品牌价值”和“品牌内涵”。当中国加入WTO的经济战车隆隆驶来,人们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世界的眼光走进21世纪,政务、商务精英成为一个越来越庞大的消费群体,品牌意识不断增强,理性消费成为主旋律,市场已由“产品消费”走向“品牌消费”,社会已经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变。这一时期,“文化力”(软实力)给品牌提升和创造价值的同时,也给顾客创造和提升了不一样的价值,品牌之间的差异竞争上升到更高层次,而“中国名酒”因为资源稀缺、工艺考究、质量上乘、光环闪耀、文化深厚等,理所当然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这股力量象洪水一样迎面袭来,势不可挡。

  【第四部分·命题】

  10年未解六大命题

  新世纪10年的白酒复兴和发展,可谓可圈可点,形势喜人,由350亿到1700亿的10年5倍跨越,极大的提升了产业振兴的信心。但是,这些表面一片大好的背后,并不能掩饰存在的产业隐忧和市场困惑,甚至是未来的战略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截至目前,白酒产业10年的突飞猛进发展,依然未有解决很多关乎行业发展的“命题”,甚至是未涉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夜场:一块10年未啃下的硬骨头

  中国的白酒为什么不能进入夜场?洋酒为什么能在夜场一统天下?为了适应夜场,白酒界曾经绞尽脑汁,各出奇招,甚至改变白酒的本质予以迎合,10年间,“泰山”、“水井坊”在广东夜场试水,国窖1573在上海试验,国酒茅台想过种种办法……但是,截止2009年得到的消息,其结果微乎其微,白酒的夜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餐饮、礼品市场依然是白酒的主流渠道。夜场成为白酒世纪10年未肯下的一块硬骨头。

  酒道馆:百年工程 何时开建?

  为发扬光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独特生态酿造工艺的民族产业,挖掘、展示和弘扬博大精深的酒文化魅力,从1990年代开始,以白酒专家沈怡方先生等为主,提出建设“酒道馆”的想法,专家们认为,白酒应象中国茶艺馆的雨后春笋一样,在全国各个城市出现“酒道馆”,把中国几千年的酒文化以更加文明高雅的方式传承下来,改变中国现有的不文明酒风和饮酒方式,酒道馆是传统酒店餐饮方式的“升级版”,也是白酒产业的未来百年大计。进入2000年后,沈怡方等专家更加不惜余力,身体力行,奔走相告,在不同场合提出了具体的酒道馆建设意见和奇思妙想,并鼓动厂家和商家建设酒道馆,该倡导得到业界广泛认可,业内媒体也进行积极报道。由于酒道馆是一项行业战略工程,具体到每个企业需要投入一笔资金,而回报没有预期,所以并不好操作,进展状况并不理想,目前只有极个别厂家有尝试建设酒道馆的愿望,谈不上全国推广。一项深得民心并关乎行业未来前途的战略工程,呼吁倡导十余年来,至今没有开馆迹象,这不得不说是新世纪10年的一大遗憾。

  80后与白酒: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新世纪以来,在媒体和白酒界不断出现“白酒消费断层”,“以后谁来喝白酒”“调查80后”、“抓住80后酒等于抓住了未来市场”等等观点,影响很大,白酒厂商也都在关注和研究对策。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白酒不会有消费断层一说,首先,白酒本身正在变化,它不断变革创新与时俱进;其次,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都具有两面性,但绝不是此消彼长,而是相互融合包容。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力量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传统文化常常烙印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东西,不是那么轻易能被稀释改变的,80后90后年纪大了自然喝白酒。但从整个社会环境看,年轻人远离白酒,正成为严峻的问题。白酒每年产值的上升,不是靠产量的扩大,而是价格的提高,白酒的产量增幅其实是萎缩的。如何看待和面对这一问题,是经济规律还是产业危机,新世纪10年中,白酒界并没有形成统一观点和思想,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研究出一套应对未来“白酒消费断层”行之有效的系统策略。

  年份酒:“牛皮纸”还是“金刚钻”?

  上世纪90年代,茅台最早推出白酒“年份酒”制度,2004年推出15年、30年、50年、80年,2005年8月五粮液推出10年、15年、30年、50年、60年,同年12月酒鬼酒又推出6年、9年、15年,成为高档年份酒市场上的第三驾马车。随后,白酒年份酒之风愈演愈烈,一瓶极其普通的白酒只要沾上“年份”味,就摇身一变,身价陡增,几百元上千元都敢叫卖。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消费者对于年份酒往往是雾里看花,难以识别,至于陈酿原酒的含量究竟有多少,“就要看厂家的良心了”。2006年一家媒体披露一项1000名消费者参与的调查结果:绝大多数人对年份酒没有明确的认知,更有超过60%的人认为,白酒没有真正的年份酒,“而仅仅是企业或者经销商的自我炒作”。行业乱象影响了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年份酒也开始遭遇消费者的信任危机。

  2007年12 月8日,剑南春出人意料地高调推出了鉴定白酒陈酿年份的方法——“挥发系数鉴别法”,同时推出十五年陈的年份酒,进军千元以上的白酒高端市场。“剑南春创出首个年份酒标准”的新闻一经发布,各种报道和讨论蜂拥而至,引爆了一场白酒行业年份酒标准之争的强烈话题。茅台、五粮液等最早推出年份酒的大企业说出了自己的标准,认为自己的年份酒最标准,到底谁的标准更标准?年份酒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目前,名酒品牌的年份酒很受欢迎,价格节节攀升,但绝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是来自对该品牌的忠诚和信任,而不是对所谓“标准”的研究和了解。“年份”成为新世纪10年的一大谜团。

  洋酒威胁:“新武器”还是“纸老虎”?

  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全球经济越来越一体化,西方多元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和改变越来越大,“洋酒”由冷转暖,开始热销中国。中国最主要的进口烈性酒品种威士忌在1999年到2004年期间上升了296%。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洋酒消费市场。 2007年以来,洋酒在广东、福建、上海等南方城市又掀起一股“洋务运动”,许多经销商开始放弃白酒而向洋酒倒戈,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白酒行业连续演绎了5年辉煌的“广东现象”正面临洋酒冲击。全球烈酒市场2008年增幅达到15%,销售总金额高达1818.93亿美元,其中亚洲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未来几年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将成为全球洋酒厂商争夺的重点。

  与洋酒兵临城下相比,中国白酒市场更是高速增长,企业界认为目前洋酒在中国不足2%的市场份额,与2008年1400亿的白酒大盘相比,不值得一提。2009年10月11日,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应邀参加全国糖酒会千商大会,关于洋酒威胁话题,龙永图语惊四座:“中国不要过高估计国外的力量,洋酒对于中国酒业的威胁可以忽略不记,洋酒已被中国酒业边缘化了”。龙永图的郑州讲话产生了巨大反响,媒体用“中国酒业刮起‘龙’卷风”形容这次思想冲击,似乎为中国酒业提振了不少信心。但是,很多一线的经销商与龙永图的观点不同,他们认为这种发言是官腔官话,有粉饰嫌疑,其实,整个白酒界都在掩耳盗铃,不愿意面对现实,洋酒的冲击比想象的要大,仅仅一个广州就达到了30亿人民币的销售额,“洋酒”可能就是杀伤力很大的新型武器………孰是孰非?新世纪10年来,洋酒销售数字似乎成为一个谜团,“洋酒威胁论”也成为一个大家不愿深究的话题,而洋酒为什么能在中国土壤越扎越深根?这也为业界罩上一层迷雾,让白酒界10年中都在雾里看花,不曾破解。

  国际化:万里长征第一步

  与洋酒之根在中国土壤越扎越深根相比,中国白酒在国外市场似乎还是蜻蜓点水式的尝试,大多国外市场还是一片空白,白酒主要还在国外华人领域销售,销量也很有限。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白酒界曾掀起一场国际化的讨论,媒体也进行了大量报道研究,2007—2009年,连续三年举行的具有“中国白酒APEC”之称的“白酒东方论坛”上,“国际化”每届都会成为焦点话题,更多白酒专家和大企业老总越来越关注国际化。

  但是,10年来白酒出口依然不容乐观,综合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白酒业出口额达到17亿元,占销售总量1574亿元的1%多,出口量不稳定,时好时坏。以白酒出口日本为例,2001~2003呈递增的趋势,从2003年开始,白酒出口量出现了缓慢下降的趋势,2004~2005年出口额上升的速度较慢。

  从白酒大省四川可以看出,2006年全年川酒产品出口创汇总额6919万美元,同比下降1.14%,到2008年总出口同比下降51.59%,其中,五粮液酒的出口量下降了50%以上,五粮液出口额为1亿美元,剑南春220万美元,而国内其他的名酒企业出口的数据微乎其微,五粮液就占据中国白酒出口的80%以上。但也有专家乐观预测,未来10年,中国白酒业出口增长将达到5%至10%,利润将达到20%。从数字可以看出,10年间尽管白酒出口额平均是上升的,但与洋酒在国内增幅不可同日而语,10年的白酒国际化进程,并没有实质性大的进展,无论品牌、文化、渠道等都还是徘徊在初级阶段,国际化依然任重而道远。

  《酒法》:这10年是看不到了

  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包括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五粮液集团副董事长唐桥、燕京啤酒董事长李福成、张裕葡萄酿酒董事长孙利强在内的酒类行业人大代表达成一致共识,纷纷在青岛啤酒老总金志国提交的《关于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酒法>立法》的议案上署名,联名呼吁尽快建立《酒法》,这一事件立刻成为两会媒体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

  《酒法》的提出已经有十余年,1990年代末就有人呼吁倡议,2002年中国葡萄酒出现“洋垃圾事件”,再次引起业界关注,呼吁尽快出台《酒法》,2008年第二届“中国白酒东方论坛”上,一些大型白酒企业老总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更加详细和规范的《酒法》,惩罚和制止不法商贩,为白酒正名,直到2009年的金志国两会提案《酒法》,但仍然没有出台,成为中国酒业“新世纪10年”未尽的一大憾事。

【尾声】

  期待10000亿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产业)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用这首大家无比熟悉的国际歌歌词,歌唱中国白酒产业21世纪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尽管有些悲壮,倒也显得合适。

  10年前的2000年,白酒产业的大盘收入是350亿,与五粮液集团一家企业2008年的总盘子几乎相当。当新世纪钟声敲响的时候,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对世界的未来充满了憧憬,但进入新纪元的白酒业似乎并不美好,质疑批评此起彼伏,负面案件不时发生、经营业绩连年下滑、产业价值危机重重……人们甚至觉得“夕阳产业”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直到2004年的触底反弹。阳光总在风雨后,2009年白酒产业大盘收入达到1700亿,10年增长了5倍。

  10年,是什么力量使白酒产业涅盘重生,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未来10年,又将是什么力量使白酒产业稳健发展,实现持续辉煌?2007年,双沟集团董事长赵凤琦在“首届中国白酒东方论坛”上曾说:“中国白酒企业不要自己给自己造成心理压力,被自己吓倒了,夕阳产业纯属无稽之谈……”;2009年,五粮液董事长唐桥在“第三届中国白酒东方论坛”上发表演讲说:“传承和创新是白酒产业的永恒之魂,团结和谐是白酒产业的壮大之路”;而泸州老窖总裁张良的演讲充满激情,他认为:“白酒产业的大盘应该做到10000万亿……”。

  10000亿,是一个足以让人兴奋鼓舞的吉利数字。由1700亿到10000亿,如果还能10年增长5倍,到2019年正好接近这个数字。不知是张良先生的现场感慨,还是他粗略算过,这个数字似乎无意中为中国白酒产业制定了下一个10年目标。

  10000亿,并不是一个痴人说梦的数字,冥冥之中,它象一盏灯塔,为产业未来发展照亮了信心,坚定了信念,鼓舞了斗志。

  是的,“团结起来到明天”,10000亿,真的并不遥远。

  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