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需有明确时间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28日公布。《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愿景。

  

  说是面向2020,自然少不了《纲要》执行的时间节点,否则,就不是“中长期了”。笔者发现,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纲要》有的提到了实现时间,有的却未提及。而再一分析,却发现,有的该提的时间节点,却很模糊,而不该或不宜提的时间节点,倒提得很明确。

  

  比如,关于高等教育,《规划纲》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对于何时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国人是十分热衷的。过去10年来,内地的高校,就纷纷制订并公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比如,清华大学曾宣布在2011年(也就是明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北大宣布的建成时间为2015年,浙江大学宣布的时间为2017年。从我国大学的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现状看,除非这些高校自己设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标准,否则,要跻身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很悬。如果在未来的7年间,我们被告知中国已经有3所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会不会闹出“被一流”的新闻来呢?

  

  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在基本的办学制度尚在探索之时,设定建设一流大学的时间表,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更重要的,应是建设能孕育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与学术土壤。这就是现代大学制度。有了基本的制度,才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可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在听取科教文卫体10位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发表意见、建议时说,“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在公布《规划纲要》前一天与网友交流时,温总理进一步提到,“现在的教育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最好大学不要设立行政级别;二是让教育家办学。”

  

  为此,怎样改变教育行政化倾向,让大学有自己的灵魂、拥有办学自主权,这是十分紧迫的事。《规划纲要》提到,“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将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写进《纲要》,这是令人振奋的,可是,这里应该写明的时间节点,却变为了“逐步取消”,而关于“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则是“探索”。

  

  这意味着什么呢?对于取消行政级别这一重大举措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可能并没有想好,进而也不愿意设立时间表,“逐步取消”就可以变为很长时间不取消,甚至不了了之。众所周知,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这是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其一,近年来一些副部长级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位置,就是中央部委的司局长晋升的去处之一,这被坊间称为“空降”;其二,在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中,已形成庞大的行政体制,俗称“校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有的高校,副厅级以上的在职领导超过20位,在职处级干部四五百位。庞大的行政机构导致高校行政成本巨大,与此同时,行政权与学术权不分促使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越演越烈。

  

  如果下定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当设定取消的步骤和时间表。于此,民间智库曾建议大学取消行政级别之后的政府管理大学的模式,大学内部的管理机制。要推进这一改革,其实有现成的路径,如果排除既得利益因素,并非一筹莫展,也不必长时间探索。

  

  在笔者看来,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这是整个教改《规划纲要》中,最应设立的改革时间表的地方。有了这一时间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就顺理成章。这一时间表没有,也没有具体的改革路径,却制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恐怕只是奢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