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去年以来,一方面,大医药商业公司举起资本大斧,将“贪婪”的目光投向那些在区域市场网络覆盖健全的优质中小商业公司。另一方面,医药商业流通的急速变革中,中小商业公司也以一种忐忑的心态,在被并购还是抱团取暖之间纠结与挣扎。
在年华尚好的时候找一个好婆家,未尝不是一种明智之举。目前,不少中小商业公司正是存着此种愿望。不过,《医药经济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某种层面上,大商业公司在挑选并购对象,优质的中小商业公司也在挑选婆家。而在众多想找婆家的中小商业公司中,每一家的心态却也截然不同。
心态之一:
倾向业务互补以实现共赢
1月中旬,上海医药宣布将启动新一轮收购,包括广州中山医医药有限公司(下称“中山医药”)、江苏亚邦医药有限公司在内的4家区域性中型商业公司成为了上海医药的新猎物。
资料显示,中山医药是以珠三角地区大医院药品纯销业务经营为主的商业公司,2009年销售额在16亿元左右,是全国医药商业销售百强。中山医药总经理谭立宁向本报记者透露,自去年以来,就先后有多家大公司主动找到中山医药寻求收购,同业与业外背景的都有,但中山医药的高管都没有认真考虑。
“但是,将来医药商业领域必然是一个寡头竞争的时代,并购是趋势。我们还是有危机感,寻找一个各方面实力都比较强的合作对象成为公司高层共识。”谭立宁告诉本报记者。
去年底,上海医药主动找到中山医药高管,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向。中山医药高管团队这时终于开始认真考虑——如果引入上海医药,不仅可以获得丰厚的资金和丰富的品种资源,管理能力也会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目前来说双方在业务上并不存在竞争关系,可以实现互补,合作的结果只会走向双赢。
上海医药似乎已经势在必得,谭立宁也透露说目前中山医药正与上海医药洽谈合作意向,但最终的合作协议还没有达成。从双方意愿来看,合作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中山医药的心态充分说明一个问题:那些资质较好的中小型商业公司,尤其是已进入全国医药商业销售百强的中型商业,如果有与大公司联合的意愿,他们也倾向于选择业务互补型的大公司,既能还原本身价值,又能各取所需,联手做大做强。
另外一家全国医药商业销售百强企业浙江嘉信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嘉信医药”),其与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下称“北大未名”)的联姻恰好也印证了上述论断。去年9月,嘉信医药与北大未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北大未名成为嘉信医药的新控股方。
从业务上来看,北大未名是以生物医药研发生产为主的医药集团,并在广州、厦门和北京拥有生产基地;收购嘉信医药,意味着北大未名介入医药流通产业,在药品销售市场份额最大的长三角地区实现战略布局。而从嘉信医药来看,其2009年销售额为13亿元,北大未名的入驻并没有给多少钱,但双方合作恰能够实现工商互补。
不过,能够在选择婆家方面具有主动权的,必然也是诸如中山医药和嘉信医药此类、具备一定实力和销售规模的商业公司。河北东盛英华此前与天津医药集团的洽谈,未尝也不是抱着这种心态。
心态之二:
非同业收购以保持独立性
浙江第二大医药商业公司浙江英特药业前不久收购了慈溪医药51%的股权。据本报记者了解,浙江英特药业的收购价格仅有几千万元,慈溪医药2008年的销售额是3亿元。
对于这个价格,某华东医药界资深人士认为相对偏低,但慈溪医药也属无奈之举,因为如果再拖延几个月,其收购价值有可能更低。
实际上,从大商业对中小商业的收购价来看,普遍只有几千万的出价。上述华东医药界资深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中小商业的收购价格将一直走低。
“而且,对于优质中小商业公司来说,大商业的收购不仅价格低,而且被收购后在经营上保持独立性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有一部分中小商业公司反而不愿意同业来收购。”该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衢州医药因为第一时间加入“浙江社区医药服务共同体”而进入业界视野,本报记者了解到,衢州医药也正在进行第二轮重组。
“原先的控股方为三九医药,后来三九医药被华润收购,所以现在的大股东为华润。”衢州医药总经理王广恩告诉本报记者,因为利润微薄,华润近年欲退出医药流通业,因此从2008年开始衢州医药走上了寻求新婆家之路。
“去年初我曾找过华东医药,主动寻求他们来重组我们公司。但是,当时新医改的局势不明朗,华东医药对我们也不大感兴趣。” 王广恩颇有感触地说。
据了解,衢州医药是浙江衢州、金华、丽水地区第三终端网络覆盖比较好的中小型商业,2009年销售额为9.2亿元。“作为国有企业,公司面临三大问题——缺钱,缺机制,缺人才。三九医药自从1996年花1300万收购之后就再也没注过资,因此对资金的需求是比较迫切的。”王广恩坦言。
去年下半年,新医改局势逐渐明朗,尤其是基本药物制度配套文件的颁布和实施,成为推动医药商业走向分化集中的强催化剂。在浙江省,为了抢滩基本药物配送和谋求更大的扩张,14家区域性中小商业公司共同持股成立了“浙江社区医药服务共同体”,在业内引起了关注。而据悉,第一个加入该共同体的衢州医药,其潜在的价值被发掘。其时,国药控股、浙江英特药业、康恩贝集团和浙江省铁路投资公司都向衢州市国资委递交了重组方案,衢州国资委也定下了从这4家中选择一家、不再接受新投资者的方案。
颇具戏剧性的是,去年底,华东医药相关高管却主动找到王广恩,提出欲参与竞购的要求,但显然为时已晚。
王广恩比较坦率,他告诉本报记者,虽然这4家投资者都不错,但公司经营团队的意愿还是倾向于浙江省铁路投资公司。“一方面它出的价钱最高,能为我们将来的发展提供丰厚的资金;另一方面,因为不是同业,公司和经营团队的原有价值也会继续保留和发挥。不过,最终的决策权还是在市里,我们只有建议的权利。”
浙江海王医药公司董事长、浙江省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宋建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亦指出,现在医药商业领域的变革是颠覆性的,大商业公司都在各地寻求并购扩张,但具备一定规模与优势的中小商业,其经营团队还是都倾向于选择非行业背景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