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是对出家人的尊称
圣观法师认为,称呼出家人为和尚,是对很小一部分出家人的尊称。为什么呢?这得由佛教里头“和尚”的定义开始。和尚这个词是从梵文演变而来,本来的意思是“师”,是一种尊称,只有具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称为和尚,并不是所有出家人都能称为和尚的。
能称为和尚的出家人应该具备两点,一个是要有智慧,通俗地将就是首先要成为知识分子,二是要有良知。
“佛”翻译成汉语就是“觉悟者”,用老百姓的话也就是明白了宇宙与人之间的运行规律的人。如果仅仅是一个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的人,还不能够成为“佛”,还要言行一致,也就是要对着自己的良心负责,圣观法师如是说。从此可以看出,要成为真正的觉悟者,对他的行为准则还是有很高的道德要求。
周有光
圣观法师认为,周有光,这个104岁的老头,切切实实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相反,国内地位很高的,如钱学森、季羡林等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虽然他们学识非常渊博(也就是对宇宙对人生还是非常明白的),但是他们没能够对自己的良心负责,所以不能称之为知识分子,更不是真正的觉悟者。
周有光,是中国语言学家和文字学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高龄104岁,最近还出了一本新书,《朝闻道集》,里面收集了“美国何以长盛不衰”、“苏联为什么会阶梯”、“为什么说‘大同理想’和‘小康现实’”、“贫穷的阿富汗也能成为‘亚洲的瑞士’吗”等文章。这还不止,周有光先生在媒体上公开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并不是几个菩萨进来这么简单,还有许多学问在里头。同时,他还认为,唐朝时期的文化是印度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共存形成的。
佛教的根本
出了家之后,任何一个寺庙都是出家人的“家”,这不是契约关系。寺庙对出家人不是负有限责任,而是无限责任,生老病死。供养的财产是为了出家人生老病死,因此不能因为出家人意外受伤或者生病而将他赶出寺庙。
佛,梵文里的本意是指“觉悟”。佛教是让人明白事理,而不仅仅是一种“善”宗教,而是“觉悟”之教。圣观法师认为,“善”是利己的,一个自私自利的行为叫“善”。(佛教认为,善行是对自己有益的,对他人亦是有益的行为;在今世是好的,在来生也是好的行为。)
“娑婆世界”是“五浊世间”,人的本来面目是“贪嗔痴”。“业不深不会为人,爱禅不多不入婆娑。”(“爱欲不重,不生娑婆,真如不归,不出娑婆,慈悲不示,不入娑婆”;“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来到这个世间的人都是“贪嗔痴”的。这才是我们的真理实像。达尔文认识世界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这是世界的表现,但不是真理。佛教揭示的真理是,人有惭愧心、恻隐之心、慈悲心和善心,在“利”他人的时候,通过反作用力“利”了自己。佛教揭示了这个真理,但选择权在你自己身上,因果由你自己承担。
吃素的来源
问圣观法师介不介意到KFC吃块鸡腿?圣观法师答道,我们这身躯壳是“色身”,吃东西是为了“色身”。“借假修真”,“假”是我们的身体,“真”是我们的心。修行是修心,修“真如本性”,身体只是工具而已。人生有很多苦恼,佛教的最大目的是离苦得乐。怎么才能离苦得乐呢?只要在六道轮回里(三恶道为畜生、饿鬼、地狱道,三善道为阿修罗、人间、天道),就有苦。因为有欲望,即贪嗔痴。修身的目标是“寂灭为乐”(寂灭,即梵语的“涅磐”),也即使不在六道里轮回。
因此吃什么是没有关系的。在印度,世人供养什么,出家人就吃什么。汉传佛教为什么逐渐不吃肉呢?首先要说的是,佛教戒律里从来没有说过不让吃肉(比如吃鸡腿)。佛教讲求的是“信、解、行、证”。在此基础上,佛教徒在长期的实践后发现吃素对自己身体很好。因此吃素只是对自己的身体好,是自律,而不是戒律。戒律是对自己好的,而不是对别人好的。在东正教中,也有类似的提法,戒律是为了自律,控制自己。圣观法师很幽默地说,其实不吃动物食品,有些时候是为了怕死,现在不是很多猪流感、禽流感等病毒都存活在动物里头,但植物是没有病毒的,只有细菌。现在不吃肉食品,是觉得那是脏的。
假如有一天世界上没有植物了,只有动物,那吃肉吗?圣观法师道,“未来之心不可得”,佛教不提倡假设,因为修行在当下。但为了不回避这个问题,我们就假设成立,那有两种选择。一就是为了“色身”吃了,二是“随缘”,随着因缘的发展,就是饿死。“色身”饿死,“寂灭为乐”。
佛教不止于善
佛教教义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行善,在佛教里,是最低的层次。对人来说,行善不难,因为人都有慈悲心。但是难点在于“诸恶莫作”,即“不造业”很难,行善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在“造业”。“自净其意”时,不仅坏事不做,就是连好事也不去做,“好”是相对的。这个才是佛教里最重要的。
大乘佛教里由于融入了很多儒家的思想,因此有着“救世主”情节,也就是“渡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导致修行人犯“贪嗔痴”。佛教讲求的是“因缘”,也就是“有求必应”,而不是“刻意渡人”。以“大乘”为主的藏传佛教的皈依法是“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里面已经包含着“控制”的欲望。在实践佛法的过程中有“方便”和“究竟”说。对于特别顽劣的人,可能会要用到控制力强一些的法,这就是“方便”说。圣观法师说,藏传佛教,即大乘是“方便”说,而不是“究竟”说,“方便说”之后,也就是摄住心神后,不能再这么强势,而应该因势利导去引导,去掉“皈依上师”的执着之心。但现实恰恰很多是“方便”了,但不“究竟”了。这就违背了“佛教讲求个体和自由”的原则。
戒律
佛门高僧在接受世人皈依时,只有简单的皈依三宝仪式,极少举行授戒仪式。这是因为授戒后不受戒,反误其心。所有的“戒”,都是“方便”。
比丘、比丘尼在出家时所应受之戒律,为具足戒。(比丘的意思包含着乞士、怖魔、去恶)为什么要具足呢?因为其他戒律不过是他的简略或删减版。梵语又称250条的比丘戒和348条的比丘尼戒为“波罗提木叉”。汉语中没有一个准确的语言对应,只能拿“戒”对应。意译为“处处解脱”,最直白的表达是“我守着这些规矩,自己就很解脱”。由此可看出,“戒”不是要大家遵守的,而是自己遵守的,同时也是一个目标和方向。如你杀了一只鸡,这只鸡变成恶鬼之后就缠着你(这个因果永远存在),持戒之后我能忏悔和消除掉。佛教的“身、口、意”业,持戒修行就是为了把“业”“磨平”。
持戒了,也就是你是一个好人了,而不是一种负担。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原文出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在电视上电影上很多地方可以看到这句来自佛教的话。这话大家都会说,但是每个人都是云里雾里,不知道是啥意思。这句话是古时翻译为汉语的,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讲“能量守恒,物质不变”的道理。“色”就是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和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或者说一切事物现象;“空”就是产生这些事物现象的本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说现象和本质是相通的。
关键的是《心经》后面所说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也就是说,不要相信自己的五官。
印度早期佛教不太赞成用文字的形式传播佛教,因为不仅容易产生谬误,更重要的是佛教重视实践且口口相传方式。婆罗门是8-12岁的时候跟着师傅,受五戒,一直学习12-16年。学习过程中,不但要言传,更要身教。师徒是因缘,居士是“护法”,应该监督和尚。
佛教三法印
何为佛教“三法印”?三法印即“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磐寂静印”。三法印是佛教的核心价值所在。“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往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相对生理和心理幻象。“涅磐寂静”是说涅磐寂静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磐是寂静的,也就是“寂灭为乐”。
不杀生的起源
念佛,念法,念僧,念死,念灭。圣观法师说,这里的“念”不是诵读,而是“向往”。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和恐惧,“念死、念灭”几乎被人遗忘了。信仰佛教首先要看破生死。“是日已过,命已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真正的佛教是向往死,向往灭的。因为没有身体了人才快乐,有色身在就有生老病死的苦。灵魂在灭了之后才能“寂灭涅磐”。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佛教刚发展之时,有些出家人感受到这些苦,就不想活了想脱离,乞求另外一师父把他杀了。那师父就把他杀了。后来发现这样的方式挺好的,寂灭为乐,导致大范围的杀生并且其他宗教的指责。于是释迦摩尼就要求“不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