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观察:我的第二种忠诚


    八十年代中期,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刘宾雁写了一篇名为《第二种忠诚》的文章,读后让我心里一热。他认为国民对国家的忠诚有两种:第一种忠诚的代表人物是雷锋,其特点是党叫干啥就干啥;第二种忠诚的代表人物是张志新,其特点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国家和社会,并根据自己的分析判断来对国家提出真知灼见。
    以上两种忠诚的方式中,古往今来,在我们国家最普遍的是第一种。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以第一种忠诚的方式忠于党、忠于国家,其要求是全心全意地忠诚,义无反顾地忠诚,不加思索地忠诚和糊里糊涂地忠诚。历朝历代我们国家都不乏这样的忠诚:从苏武牧羊到三国诸葛,从杨家忠将到岳飞忠烈;尽管忠臣们的下场都不太好,可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推崇忠臣,因为这样的忠诚多了,会使统治变得更容易。
    这种现象发展到现代,愚忠导向不但没有被淡化,反而得到了表现形式上的强化,以至于在六七十年代达到了登峰造极:跳忠字舞、唱忠字歌,献忠心、表忠言,整个社会上上下下都笼罩在一片疯狂的忠字气氛之中,忠的痴狂、忠的彻底、忠的残酷。为了忠,置国家大局与社会发展于不顾;为了忠,可以六亲不认,甚至对自己的亲戚朋友痛下杀手,夫妻、父母、子女之间也会落井下石。如果有人认为随着十年动乱的结束,中国人从疯狂的忠字运动中也就苏醒过来了,那就小看了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和我们这个有着浓厚的忠字传统的国家顽固的忠字情节了。
    八十年代的中国百废待兴,饱受了几十年政治运动之苦的人们,带着巨大的心灵和肉体的创伤开始了重整河山。这时候,一个人拿着一本小册子开始来教导我们这些劫后余生的人们如何尽忠了,这就是北师大的李燕杰和他的《李燕杰报告集》。这个忠臣的眼光真够独特的:看着我们国家的大学教育被十年动乱冲击得支离破碎的,没有任何怨言;看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被摧残得体无完肤,没有任何伤感;看着我们国家的百姓被历次政治运动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没有任何愤怒,一味地教唱起了爱国主义的赞歌。并在全国各地大量地做巡回报告,中心意思只有一个,让大家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忠心爱党爱国。这样的论调,我们太熟悉了:我们国家历代统治者都特别推崇爱国,但又千篇一律地把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这号人其实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只是很会把握时机而已。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还有几个人能记住这个曾经劳苦功高的李大忠臣呢?
    我们的大学和大学人总是对政治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对学术的兴趣,北师大尤其典型。李燕杰让人们淡忘了,北师大又前赴后继地给我们送来了另一个大忠臣于丹。
    就是因为中国有太多这第一种忠诚的人,才会出现文革中那波澜壮阔的忠字海中疯狂的忠字人的。才过去30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当执政党作出了错误决定,而使国家出现不正常状态的时候,这种忠诚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社会产生极大的破坏力,其结果是害了国家更害了与国家息息相关的老百姓。
    我更欣赏的是第二种忠诚的人。他们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思想;他们知道任何政党和任何政府都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他们知道民主国家的标志之一,就是政府善于听取百姓们的意见和建议,老百姓有权参政议政。他们才是人民共和国真正的忠臣。
    一过了年,又要开全国人代会了,只要关注一下人代会的新闻,就很容易发现:我们的人大代表们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相似的思想、相似的语言、相似的观点。那么多人,对那么多复杂的社会问题,观点惊人的一致,这是在参政议政吗?
    我才在我的博客留言里,看到了一位有着第二种忠诚观念的网友的留言:
我们老百姓上网干什么?
   我的感觉,一是浏览,二是学习,三是说话。浏览学习不必说,重在说话,为什么说话,说什么?说自己最关心的,说最无处可说的,说对国家和社会有意义的。说什么有意义?歌功颂德用不着你说,因为有 CCTV 及全国数不尽的宣传媒体和喉舌,他们说得太多太多了,真的假的都有。有责任心、有良知的中国人就该上网发牢骚,对政府官员横挑鼻子竖挑眼,品头品足。中国就是缺少这种挑毛病的啄木鸟,结果就大量地滋生腐败的虫子,危害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站在网民的角度,我认为:一切溜须拍马的蠕虫都是出卖人民利益的内奸;一切抨击政府不良行为的就是为民请命的好老百姓。
    令人欣喜的是,这样的网民如今是越来越多了。立春的节气已经过了,春回大地的日子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