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为何中国学校很难培养出天才(图)


评为何中国学校很难培养出天才

导读:据《新华网》报道,中国的学者圈内流传着一个“钱学森问题”。4年前,火箭科学家、中国航天和导弹工程的天才设计师钱先生,曾向前来探望的中国总理温家宝提出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培养的人才多如牛毛,而天才却凤毛麟角?”

    问题出在那里?中国目前的教育,是普及教育,不是天才教育。正如新华网文上的副标题“顺从听话、刻苦学习”所点明的,我们目前的应试教育就是培养“刻苦学习”的人才结果我们的教育--大学是培养给老板打工的人才,不是在培养大师级人才。正如许多网友说,国家培养教育了大批的书呆子,服从老板命令的机器人。

    教育问题,高考制度是方向标。大家知道,应试教育、题海战术太不人道,摧毁了孩子的健康,应当废弃这种制度。入学考试,应当由学校组织,共同监督;教育内容包括,德育,体能,生活技能,学习技能,最后才是基础知识。要改革现在文科生死记硬背,理科生闷做题目,连上公交车都不知道让座,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还大声嚷嚷“我的青春,我做主”,好像缺少了做学生的样子。 

    顺从听话,注重顺从的教育体制,催生出一种“从众本能”。以前国家的精英想要当科学家、建设祖国;今天,精英想当银行家,或从事稳定的工作。“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听说银行家赚钱最多,其他人都在做,他们自己也想去做。”创新是麻烦事,中国不需要微软的比尔·盖茨,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和工厂,不是捣乱惹麻烦的人。从政治统治层面说,培养大批顺民,有利于维稳,从科技强国层面说,不利于自主创新、国家强大!

   钱学森的“天才”,是在美国的20年被充分发掘的——他在美国读博士,做了大量实验。自古天才,都不是被教育出来的,而是被激发出来的。应该说,中国教育问题,是教育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绝不是我们中华没有人才的问题。

 附《新华网》:

   为何中国学校很难培养出天才

   顺从听话、刻苦学习

  中国的学者圈内流传着一个“钱学森问题”。4年前,火箭科学家、中国航天和导弹工程的天才设计师钱先生,曾向前来探望的中国总理温家宝提出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培养的人才多如牛毛,而天才却凤毛麟角?”

   没人知道温家宝总理是怎样回答的,但我的朋友白桦(音译)认为她知道答案。“我们的教育体系就像古代的斯巴达。不是身体上,而是精神上的。”在北京一家购物中心就坐的白桦边喝咖啡边说,“我们的孩子学速算、弹钢琴,什么都学。他们会很多事情,但长大后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因为没人问过他们想要什么。”

  在古代的斯巴达,男孩们从7岁起就接受训练,最终被塑造为一支纪律严明、忠于国家的精英勇士队伍。而在中国的学校里,孩子们必须顺从听话、刻苦学习及往往不加批判地思考。

  中国孩子从6岁时起,就埋头于书堆,一直到中学毕业。一年级学生一天学12个小时(周末会少一点,但无休息日)是家常便饭。我6岁大的孩子在中国过头一个春节假期时,老师布置下42页的数学和42页的语文作业,要求在4周之内完成。目标是什么?进入北大或清华这样的名牌大学。

  一旦上了大学,中国学生就会变得懒散。他们觉得自己吃了12年的苦头,现在该放松了。可能他们确实需要休息,但学业更上一层楼的动力因此荡然无存。

  尽管如此,改革教育体系的压力却不大。毕竟,这个体系不是培养出了貌似不俗的一代人吗?中国售货员可以瞬间记住11位的手机号码,可以一字不漏地背下商品单;也许他们钢琴也弹得很不错。然而,中国年轻人缺少自己的创新思考。一位曾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留学的中国朋友说:“我告诫自己,‘不要只做笔记,要想想教授说什么’。”她发现这段经历虽然艰难,但自己获益良多。

  这种注重顺从的教育体制也催生出一种“从众本能”。以前,国家的精英想要当科学家、建设祖国。今天,他们想当银行家,或者从事稳定的工作。“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听说银行家赚钱最多,其他人都在做,他们自己也想去做。”白桦说。

  按照这种思路,创新是麻烦事,中国不需要微软的比尔·盖茨。中国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和工厂,不是捣乱惹麻烦的人。钱学森的“天才”是在美国的20年被充分发掘的——他在美国读博士,做了大量实验,但他的这段经历往往不被人提起。

来源: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 《新华网》

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2/07/content_12947751.htm

我的相关日志:
2007-09-13 | 钱学森谈中医
2008-11-05 | 纪晓岚因何成了“纵欲狂”?
2008-10-29 | 中国家庭教育十大败笔
2008-05-24 | 苍天有泪:小学这样倒塌
2008-05-08 | 女性六个阶段易长斑及中医疗法
2008-01-14 | 中国政府将中医纳入全民健保体系
2007-09-26 | 测你寿命有多长?
2007-08-15 | 中英将共建全球第一所中医孔子学院
2008-09-15 | 九个“如果”论能透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