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一把手工程不容“徒有虚名”


    2月5日,太原市召开环保工作会。会上,太原市市长张兵生非常愤怒。这与具体的环保工作倒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因为,四县六区的主要负责人中,超过三成的人因故缺席会议。张兵生表示,要治理“环保”首先要从治理“干部”抓起。(据2009年2月7日7时38分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
  环境保护与人民群众生活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假如让环境恶化现状任其发展下去,环境资源问题将是危害民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瓶颈。2009年,山西省11个重点市中有10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超过300天,只有太原一个城市被挡在了“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门外。2009年12月19日至26日,太原市更是连续出现8个三级天。无论是二级天数完成情况,还是大气质量状况,太原市都排在全省倒数第一。面临严峻的环境治理任务,本应让各县区的主要领导感到压力很大。然而,全市一次要求四县六区主要负责人都要参加的环保会议,却有16名县(市、区)、市直部门党政“一把手”未到会,无论如何都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早在2005年,中纪委、监察部已将违法排污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作为纠正不正之风的五大重点之一。近年来,国家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加大,环保法律日臻配套,可谓“环保利剑”高悬。执法力量全力投入,国家环保总局、发展改革委、监察部、工商总局、司法部、安全监管局等有关部门已连续多年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了环保专项行动,一批违法排污企业在“环保风暴”中被取缔关闭。但是,“环境污染反弹仍未有效遏制,生态破坏仍没有根本控制,局部地区还呈加剧的趋势”,这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问题关键在于地方官的脑子里。彻底清除干部头脑里的“污染源”,才是一场真正的环保硬仗。透过太原环保工作会三成党政领导缺席现象可以看出,局部地区环保工作难推进,环保形势逐渐恶化,根本原因是当地党政领导干部缺乏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地方利益才是真正的“污染源”。“治理环保,首先从人治理。”张兵生市长的话,抓住了问题实质:地方党政领导的态度如何直接关乎环保工作成效。同时,也进一步表明,环保违法是地方保护主义衍生的怪胎。

    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发展,解决发展经济和环境治理统一协调发展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需要各方协调一致,共同努力,但最关键的还是地方党政“一把手”要上心上手,不能袖手,更不能甩手,环保执法的“利剑”需要他们来振臂高擎,环保一把手工程不容“徒有虚名”。只有牢牢抓住党政“一把手”的手,才能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不这样看待环保问题,永远解决不好环保难题。
    中国领土疆域之大,违法排污企业之众,仅靠上级环保部门掀“环保风暴”肯定会力不从心,难免抓大放小,严明松暗,挂一漏万。而地方环保局又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之下,饭碗和亲人掌握在人家的手里,其作为可想而知。既然污染在基层,“污染源”在地方官的脑子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必须从地方党政官员抓起,像太原市长张兵生同志勇于较真,以强化地方官员的环保意识。国家要建立科学的地方官环保考核体系,将环保指标纳入地方党政官员的政绩考核内容,把环境保护与官员的“帽子”真正挂起钩来。这样,才会有利于实现每单位GDP所耗资源与所释放的污染物达到最低点,本地区每个劳动者的全负荷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国土面积所承载的经济总量创造最高点,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总之,只要形成了“不重视抓环保,‘乌纱帽’就不保”的氛围,环保工作一定会迎来一片新的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