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思考(10):标准成本控制中“量”“价”的责任


 

标准成本制定的时候要考虑很多因素,业务操作模式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比如说,工人人工标准成本的制定,在确定价格时,就要考虑其用工特点。如某企业的销售具有明显的淡旺季,这样在不同的季节给生产会带来不同的压力。此时,其有两种选择:
 
1、配置足够多的人,可以随时满足旺季高峰的生产。此时标准人工成本用正常的工资率即可。
2、不完全配置,人工差额用加班来弥补,这样可以降低淡季时的固定成本。此时会直接提高人工价格,虽然创造出的价值还是一样。
 
企业一般会选择方式2,由于方式2中的加班也是一种定期的业务常态,因此在制定标准人工成本时,需要考虑加班的因素。这可以通过历史数据来作参考。
 
同样,机器设备也会存在淡旺季开动率完全不一样的情况,此时其折旧的标准成本,如果按直线法的话,也会有问题。如果按机器工时来折,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这对实际成本的采集也提出了对应的要求,即机器设备的折旧核算也要按机器工时来折,否则基准不一样,成本差异分析没啥意义。
 
因此,企业制定两套标准成本也许可以保证标准成本更客观,也即,正常情况下一套,旺季加班时一套,这样也许会把标准成本搞得很复杂,因为可能还有其他重要的影响因素,一组合起来,按这个办法就会有N套标准成本,那就相当于没有标准成本了。
 
一个思路是,可以采用“标准+α”的方式,α代表调整系数,这样会复杂化。
 
另一个思路是,考虑到标准成本最大的用处就是进行成本控制,而在生产现场,价格已是沉没成本或者是不可控成本,“量”才有控制的可能。而管理层和决策层才是价格的决定者,如材料价格,集中采购与普通采购的成本完全不一样,这是高层的事;如员工加班、机器开动率,这是生产管理者排生产计划时决定的。因此,把标准成本的控制分为“量”“价”两个因素,由“基层”“管理层”两层来分别控制是很合适的。
 
宝钢就是如此实践的。
 
宝钢的成本控制体系分为两层:
1、基层:负责现场成本优化。管理工具是计划值,其6大类计划值全与价格无关,都是量。如生产能力、能源消耗、物资消耗、效率、收得率、其他。
 
2、管理层:负责成本经营决策。通过小时边际贡献来衡量。本人的理解是,小时边际贡献=平均小时产出-变动成本。这里的“平均小时产出”受历史的投资决策、订单分配规则、目前的生产排程的影响,这些都是属于经营决策层面的事。而投资决策又与成本企划扯上了关系,而在成本企划中,丰田说过,“由于生产设备、方法、技术等生产条件与产品设计式样等在企划设计阶段几乎都已确定,产品成本的大部分便随之确定”,这就更加加重了管理层的成本决策责任。其实,从这点来说,成本控制的关键其实是那帮决策者,影响力远大于每天在生产现场的锱铢必较。
 
2010-2-7
【邓国清 MSN[email protected]
【更多信息参见:     http://www.co-insigh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