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4日这天,从《新京报》上读到两则新闻。其一,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按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其二,国务院医改办公室副主任朱之鑫确认,因财政补偿能力不济,此前医改规定的2009年“各省(区、市)30%基层公立医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已被推迟到今年2月份。
此前曾有媒体称,“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事实上很难向深度掘进进,卫生部不得不往后推迟,其核心原因是全国不同地区的公立医院复杂的权属关系及补偿机制不到位。随后卫生部出来澄清了“推迟论”,但从回复的内容上说,力度依然偏弱,给人的感觉简直就是“越说越糊涂”。这几则医改新闻,给我的感觉是,新医改核心最终指向的公立医院改革,现在看来啥都不缺,就只是“被差钱”和“被差权”了。
真是这样吗?我不敢苟同,迹象表面,一些机构在百姓要求尽快解决“看病贵”问题的“大势压顶”下,沉默一段时间后,又开始耍起了 “踢球神功”,准备还要将这一痼疾“踢”下去。公立医院的权属之争、补偿机制的到位、公共财力不济,实际上由来以久,如今还有接着争下去的可能。即将过年,2月底转眼即到,到时是不是又要将改革往后再推呢?恕我戏言:反正没钱看大病的百姓一时半会还死不了,这些机构继续“被差钱”吧,对百姓有利的基本医改在挺进攻坚时刻时,竟然还有理由和时间继续磨磨蹭蹭。
这边在“被差钱”与“被差权”等利益之争,那么百姓的感受可谓心急如焚。近日,听我的一名邻居说,他的在企业退休的爱人刚到一家三甲医院去做阑尾手术,不知啥原因伤口感染,去8000元医药费,回来去报销医保,竟只报了3000多元医疗费。我居住在成都,那些偏远城镇的企业职工,生病所面临的窘境可想而知;而我们只需到一些干部病房去看看,这些上了一定级别的党政干部的病房,怎一个“拽”字了得,不仅费用全报,还可能“生病赢利”。
而卫生部长陈竺在今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说就曾直言,当前医改各地工作不平衡,重点任务落实不协调,公众对医改好处还感受不深刻,卫生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期望尚有较大差距,有4成居民不满医疗服务。现在看来,这么多百姓对当前医疗服务感到不满的现实,尚未对医疗卫生部门形成一种鞭挞和警策。一些机构仍只图在这场改革中占据利己的有利地形,以“被差钱”和“被差权”作为理由,大有隔岸观火的意味。
就连一些代表、委员一年复一年建议将新医改引向纵深,尽快制度性触及“取消公费医疗”这道核心命题,尽快实现公共医卫资源的透明、公正布局,归还公民人人享有公平医疗的基本权利。但令人忧虑的是,最后结局似乎一直停留在试点与建议的层面,难以深度推进。要改变现有医卫服务与资源双重不公的局面,需要伤筋动骨,并整合各方利益阶层的建议甚至批评,反思医卫不公的历史成因,制衡和监督后医改实施细则拟制者的“权力自肥”冲动,重新实现医卫资源的公平配制。而今,差钱的医改是尽快审视公费医疗并一举取消这一特权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