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做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化女人


            【文化漫谈】做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化女人
  
    明媚如初 2010年1月21日,周四,下午2:37 写道:冬天快走了

    丽娜 来信收到!

    多谢你的严谨和认真,这样的交流很值得。

    虽未曾谋面,但能感觉到你的豪爽和大气。说真的,你的血液里流淌着民主和自由的因子,这是我很敬佩的地方。你是一个成功的女性,睿智,洒脱,博学多才。我相信你的情商和智商一定很高。

    文学原本难以界定,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譬如饮食,酸甜苦辣各有所爱。

    中国之所以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根源不在作家,而是没有真正的土壤。土壤这个词的意思很丰富,你自会明白的。

    我其实并不擅长文学评论,那东西太空洞了。还是钱钟书说的好,最没用的人就是评论家。只是你太高明了,三下两下就打开了我的话匣子。

    你是个很自信的人,一定很忙很忙,因为你追求的是极致和完美。从你的诗歌就能看出来。

    其实经历是笔财富,无论投资还是爱情。可是,有时候人生需要静下来,慢下来才会发现别样的风景。就像饮酒之后喝杯咖啡,就像火锅之后来杯可乐。多样的人生,多样的滋味。想办法让生命充盈起来最重要。我比较享受生活,欣赏懂得经营的艺术家,两者皆不误。佩服丽娜,愿你回报丰厚!愿你越来越美!祝你一切如意!

 
    耿丽娜2010年2月4日,周四,下午2:37 写道:春天要来了

    很高兴明媚君认可我们的讨论。这会,我放下手中事情,再仔细阅读你的邮件,思绪又沉浸在我们的话题中。这是我们的谈话节目,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随意修改,尽可能地挖掘潜能,把思维攥起来,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后再回复。而博客就像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电子图书,随时随地供人浏览阅读与讨论,真是一件绝妙的事情。和学中文专业的你进行对话,丽娜深感惶恐。我们虽未曾谋面,甚至连文友是男士、女士都弄不清楚,但讨论起文化方面的话题,我总是兴致勃勃。

    君称我是成功者,丽娜不敢当,生活中的我只算是一个比较勤奋的人。我的很多知识都是自学和在生活感悟中得来的。执著地和你对话交流另一个原因,因为我太了解在现实的生活中,中国男人对于女性更注重的是女人的外表,很少关心女人的思想和灵魂。好在,现实生活中的我还是有些定力,没有陶醉在赞美声和诱惑中,去走世俗生活道路上的捷径。也许是母亲第一任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许是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一种文化的修养给了我自我救赎的力量。

     我读书没有任何目的,就是喜欢,好的小说故事情节都很吸引人。除了《石头记》在少女时代赚了我许多的眼泪外,在读书的选择上,我偏爱世界名著。像《红与黑》、《悲惨世界》、《简爱》、《基督山伯爵》、《九三年》、《战争与和平》、《约翰克里斯多夫》、《战争风云》、《静静顿河》等等。真的很感谢中国那些优秀的翻译家,是他们让我不出家门就可以感觉到和身边生活不一样的,异常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但我读书不是揣摩那些优秀的作家用什么技巧写作,而是在书中读出做人的道理。例如,我在读《德伯家的苔丝》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一个小标题——“吃亏的总是女人”。那是“苔丝”一生经历的得失。这个启示,让我在生活中和男人交往时总保持着一种底线。再例如,我读《悲惨世界》,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小单元 ——“寄托等于葬送”。有了“冉阿让”救助,才让那个小女孩摆脱了困境。书中这段故事,让后来做了母亲的我,无论创业再艰辛,即使成为了单身女人,我也要坚决把孩子带在自己的身边抚养。在我的事业刚刚小有些成绩的时候,朋友及时送给我一本书《粉红大亨》。她说:“你就像这本书里女主人翁一样具有智慧和毅力”。这本书确实给我了不少的启发。在书中,我感觉到西方女性和东方女性,在生活追求价值观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

    我一直感觉,读书应该是人世间最划得来的事情了。你想,那些好书是作者是用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生活感悟和心血写出来的著作,读书的人用几天、十几天的时间,就把别人生命的感悟、生活的道理,经验教训、思维观念和哲学思想,都逐渐拿来借鉴消化的时候,这不是在窃取别人的财富和智慧吗?书中的知识给了我看待事物透彻锐利的目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不一样的情怀。让我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住。在现实与理想,理性与浪漫之间,游刃有余地把握自己。这种能力在我不断写出的文字中也颇有体现。

    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书香的韵味,加上艺术与音乐的专业,就使我有了较好的综合素质。其实,学器乐的人是很不容易的,除了自身具有的天赋外,还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这种长期乐器训练培养出来的执着精神,为今后做任何事情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当我带着这颗少女单纯、善良的心,加之野丫头率真的个性上路的时候,身上从内到外洋溢着明朗的朝气蓬勃的活力。这些气质在一个女性身上就成为了最大的财富。在求生存的道路上,它几乎为我开了一路的绿灯。就像我不经意写出的那首清新小诗《女人如书》,就是对女人应该具备素质的描述 ——女人如书/ 闻着/ 应该有鲜花的清香/ 看着/ 应该有舞蹈的旋律/ 听着/ 应该有诗歌的韵味/ 品着/ 应该有醉人的气质/ 读着/ 应该有书画的芬芳。这是一个女人想要的世界,很多的时候,我自己好像就生活在这个简单、纯美,长歌曼舞的童话里。这个童话的世界总是优雅地装点着、平衡着我现实中的平凡生活。

    每当快要过春节时候,就让我想起曾度过那个无数忙碌的春节。因为我过去是在专业文艺团体工作,自从参加工作之日起,就从来没有春节的假期。在别人休息的时候,总是我们最忙的时刻,有时候一天就有好几场的演出。但有一个很特殊春节,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那时,我正在经营一个装饰公司。春节前我们承接一个大酒店巨大的铜字招牌制作安装工程,工程一直干到春节前还没有完工,工人加班加点的工作。那年冬天真是出奇的冷,夜晚外边气温零下十几度。大年三十的晚上老天爷又不知趣飘起了雪花,呼呼的北风夹带着小雪粒,刮到脸颊像沙子打上一样刺痛。不幸地是,这时候我还和工人们一起在十八层的楼顶干活。漆黑的夜,在探照灯下的我们几乎都要冻僵了,好像一不小心,人就会被吹到楼下,工人们身上都系着安全带紧张的工作着。这家酒店明天就要开业,今晚无论如何得把工程完成。在这种特殊的情况,老板是一定要在现场,一是信誉,二是责任。我的工人们真太好了,在关键的时刻,他们总是和我同甘共苦,帮助我度过难关。在我楼上楼下忙活时,碰到一个香港的设计师在这酒店下榻,他要为这个酒店设计舞厅的图纸。当他看到我满身是雪,冻的像冰人一样还在工作时,就问我:“耿小姐,马上要过节了,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你还这么辛苦的工作,男人都干什么去了。”就这么一句简单关心的话,问的我眼泪只在眼眶里打转转。我知道,这时候最好不要有人来同情关心我,或许更好一些。

    那次当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已经是大年初一凌晨两点。看着暖暖被窝里熟睡中的儿子红扑扑的脸蛋,我想起母亲最爱哼唱一首歌的歌词 ——为生存,先把泪擦干,走过去,前面是个天。

    有人说“女人没有经济的独立,就没有个性的独立。”我现在才刚刚理解到,个性的独立不是指这个女人有了钱和财富就可以独立的。而是指这个女人在求经济独立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能力、智慧、意志、胸怀和自信,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和个性的独立。

    其实,每一次读到你的回复时,我就知道要展开的话题很多。你说的对“中国之所以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根源不在作家,而是没有真正的土壤。土壤这个词的意思很丰富,你自会明白的。”是的,我当然明白“土壤”这个词。如果我不明白,也不会写出倍受网友们热议的那篇文章《对话中国人的劣根性》。我主要还是想听听你的精彩论述。

    我不认同你提到钱钟书那个观点“最没用的人就是评论家”。因为我觉得评论家对于社会而言,是最有用的。如果每个社会阶段多一些睿智、理性、尖锐的评论家,引发大家对社会一些现象进行反思和思考,为推动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作用话,大众也就不会被电视和传统媒体中某某带着官方赋予巨大荣誉的吹鼓手,借助孔子论语宣讲的政治语录所蛊惑,宣扬阿Q精神,遏制鲁迅的精神,让人们的思想在麻痹和满足中不思进取,让社会在不知不觉的倒退中变得浑浑噩噩。这些用传统文化的糟粕继续阻止社会的创造性和发展力的说教,才是可怕的事情。现在社会上活跃的那些所谓的评论家,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私欲的鼓吹家、漫骂家,唯独缺少的就是正直有水平的评论家。而一个社会没有了能够真正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哲学观敏锐、清醒观察这个社会的评论家,是个很悲哀的事情。因为一个善于反思和思考的民族,才是伟大的民族。朋友,请允许我和钱钟书持有不同的观点(事实上,现在评论家是有许多的网民担当起来了,真是个可喜可贺的现象。)

    明媚君说的好:“其实经历是笔财富,无论投资还是爱情。”是啊,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一棵生命之树都会结满大大小小的故事,特别是那些情感丰富敢作敢为的女人,更能演绎出一段段动人的情节。作为这篇文字的结束语,用我博客里那段的公告词最为合适 ——是泪,就让它奔流;是情,就让它爆发;是声,就让它高歌。一个女人,如何才能不成为岁月风蚀下斑驳的岩层,而成为那颗只有时间才能打磨出的璀璨钻石,那就是必须做一个文化女人。

    学着做一个知性、优雅、自信的文化女人。用善良清澈的心带着勇气,在鲜活丰富的生活阅历中经营自己,使之成为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化女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