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会幸福?


  1月23日晚上,我参加了《中国经营报》创刊25周年庆典活动。这次活动使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庆典隆重的程度(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和100多家主流媒体的掌门人以及200多位企业家到场祝贺),而是庆典活动的主题“幸福的智慧”以及李连杰、俞敏洪等人对幸福的理解。


  人们通常认为,有了名、利、权就会幸福。作为庆典活动的特邀嘉宾,李连杰对此给予了现身说法。他说:“我小的时候什么事都不懂……长大一点大人告诉我要拿第一名,原来名这么重要,我就努力去争名。”1974年,带病参加全国武术大赛少年组比赛的李连杰连夺3个冠军,一举成名。从这年开始,他先后被派到40多个国家表演中国武术。“成人之后,你发现名是空的,利益很重要,你要赚钱。”于是,随后几年,李连杰既追名也求利,他不仅攀登武术界的高峰,而且进入影视界并成为了影视巨星。
  1997年,李连杰刚过而立之年不久,却已举世闻名,身家数亿。此时,他却发觉自己并不幸福。“我到底是在追求幸福本身呢,还是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来回忙活?名利到底是追求幸福快乐的工具还是目标呢?”
  李连杰讲了两个真实的故事。
  1997年,香港的某一天早晨,李连杰陪一位老人跑步。“这位老人的财富,我奋斗一生也不可能拥有。”但这位老人却向李连杰诉苦:他不知道该把事业和财富如何分配给自己的两个儿子,为此他烦恼得通宵失眠。
  还有一次,李连杰见过一位退休的总统。这位前总统告诉他:在总统任上前呼后拥,退休离开总统府至今心里都非常难受。
  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倾诉都使李连杰发现:名、利、权并不能带来长久的幸福。
  那么,怎样才会幸福呢?李连杰认为,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不幸福,只有去掉不幸福,才会幸福。他认为,不幸福的根源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去掉自我,进入无我的境界,慈悲为怀,关心他人,才会得到一种助人为乐的幸福。
  于是,他34岁那年在追求名、利、权的路上“急刹车”,信奉佛教,法号“成就金刚”。于是,他创立慈善组织壹基金,到处做善事。
  应该说,李连杰这种幸福观是高尚的,但也是需要解决温饱问题的大多数人无法做到的。
  因此,我更赞同俞敏洪的观点。


  李连杰演讲完后,接着上台的是新东方教育集团的董事局主席俞敏洪。
  俞敏洪也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次,他出差到了黄河边,当喝完一瓶矿泉水后,他用空瓶子灌了一瓶黄河水,并把装满浑浊黄河水的瓶子稳稳地立在岸边。然后,他开始沿着黄河散步,回到放瓶子的地方时,已花了一个小时。这时,他发现,瓶子里的水大部分变清了,瓶子里从底部往上大约五分之一是沉淀的泥沙,再往上五分之四是清水。由此他悟出了一个道理:人如果太浮躁,不能静下心来,就不会感到幸福。他形象地比喻说,泥沙就是不幸福,清水就是幸福,人只有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静下心来,才能让幸福的感觉把不幸福压在下面。
  我赞同俞敏洪的观点。我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得到绝对的幸福;幸福是相对的,只有平静地对待自己追求的生活和事业,不浮躁,不急功近利;平静地对待挫折,遇到挫折时默默地努力,相信风雨过后有彩虹;平静地对待成功,不居功,不自傲;只有这样,人才会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