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性经济刺激政策正在逐渐退出
——加息 VS 提高存款准备率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原载《湖北日报》2010年2月26日
去年下半年以来,澳大利亚、以色列、挪威、越南等国纷纷加息,最近印度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接着又是美国提高贴现率。2009年,我国银行业新增贷款投放9.7万亿元,创下历史天量记录。2010年1月CPI和PPI涨幅继续向上!,针对这一宽松的货币环境,以及节节攀升的物价上涨格局,今年一、二月份,我国央行连续两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比率。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率已高达16.5%,距离自1985年以来的最高记录17.5%只有一步之遥。
在存款准备金比率高企的情况下,人民币加息压力在无形中增大,然而,加息又会给刚刚复苏的经济蒙上一层阴影,为此,人们开始猜测,央行下一步是继续提高存款准备率呢,还是选择加息呢?笔者认为,在短期内,提高存款准备率仍将成为中国央行的首选政策工具。
殊途同归,提高存款准备率与加息一样可以达到“从紧”货币政策之目标,但二者显然有较大政策效果上的差异性。这便是央行货币政策选择的艺术性之所在。
加息,无疑会直接作用于资金需求方,它会直接加大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因此,加息可能会“一刀切”地抑制所有的资金需求者,这叫做“一棍子打死一竿人”,这对于实施行业性差异的产业政策调控是极为不利的。比方,目前中国经济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节能减排,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扩张,但我们必须加大节能环保产业及高科技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因此,在宏观面“从紧”的货币政策导向下,如何从微观层面上让银行主动“择优”放贷,并严格控制“产业政策”限制的行业贷款,这是加息政策无法达到的另一种政策效果。然而,提高存款准备率则正好弥补了加息手段的这一政策劣势。
提高存款准备率,央行将“紧缩”的难题交给了放贷的金融机构——银行;提高存款准备率,央行拧紧了商业银行的“水龙头”,即从总量上控制了社会信贷总规模。银行在可贷资金规模受限的前提下,它将更加珍惜贷款投放,在放贷对象的选择上,它将更加慎重而谨慎;在信贷总量不变的条件下,银行将会积极主动地优化自身的信贷结构,比方,如何严格限制对不受产业政策欢迎行业的贷款,优先选择产业政策大力扶持的行业放贷,这将又是银行成功经营的一门艺术。因此,央行提高存款准备率,不仅可以紧缩货币供给,抽紧社会银根,而且还可以间接地通过银行贷款渠道贯彻产业政策调节经济结构之意图。这是中国央行的智慧,也是货币政策运用的大胆创新与再创造,真可谓一举两得之高招!
众所周知,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引起货币供应乘数变动,从而影响货币总供给。在西方经典的货币银行学表述中,他们一直公认存款准备率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政策工具,但他们又同时认为存款准备率作用过猛、震动较大,正是基于存款准备率调整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极其敏感,因此,各国央行一般不常动用这一政策工具。
然而,在中国,相对加息来说,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则政策效果更温和、更柔性。只有在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无效的情况下,加息才可能成为必然的选择。
政策建议:如果说,和谐社会,以民为本,那么,稳定物价就是保障民生之根本;如果说,CPI上涨已呈加速状,那么,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将是最佳选择;如果说,目前人民币加息暂无必要,那么,提高存款准备率仍将是央行政策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