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老师讲中庸(26)


  中庸 第二十六集 讲解1

  各位同修,现在继续研究《中庸》,下面这一段经,我先念一遍。【【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先念到这一段,前面讲到「为政在人」,然后要『修身』,『修身』从什么地方修呢?要从自己「事亲」开始,「事亲」你必得要「知人」,「知人」必须要先「知天」。现在这里就接着讲,「知天」的时候,你要知道「天」是『天性』,就是「天命之谓性」这是「天」。这里念的「天下之达道五」,「天」就是『天道』,「天下之达道」,「下」是,我们人都是在天之下,都是天下人。

  天下人这个『道』,是叫『达道』,『达道』这个『达』字,怎么讲法呢?照汉儒郑康成的注解,各位在手里有这个经,可以自己看。他说了,『达者常行,百王所不变也』,「常行」这个很重要,所谓『达』这个字,『常』就是当永恒的『恒』字讲,『行』就是照着这样去做,永久这样去做,『常行』。『常行』什么呢?讲的是『达道』,『常行之道』,这个『道』,一直永久的这样去实行。谁在实行呢?这是讲对鲁哀公问的『为政之道』,那就是对办政治的人来讲的。既是对办政治的人来讲,在孔子那个时候,还是周家的天下,周天子,周家的天下,周天子叫王,周王。

  所以郑康成在注解讲,『百王所不变也』,别说在周家那个时候不能变,在周家以前的商朝,殷商,殷商以前是夏朝,夏商周这三代,三代都叫做王,称王。三代以前的尧舜称帝,说是五帝,五帝、三王,这个王是往以前的三王,往后凡是国家的君主,都是称王了。因此「百王所不变」的,百代表这个数目字,并不是说只是一百个就算了。中国这个数目字,十是个满数,百也是满数,到万也是个满数,它都是代表一个圆满的数目字。

  「百王所不变」就是凡是,做国君的人,对于下面所讲的五种『道』,这个『道』叫做『达道』,都要实行的,不能变更,所以说「天下之达道五」。『天下』在孔夫子那个时候,那是中国,中国那个时候就是『天下』。那个时候,在现在欧美来讲,还不知道有这些国家,美国那个时候还是一片洪荒,没有开发的原野,所以那个时候,中国就是『天下』。在现在来讲呢?扩展了,整个地球就是天下』,全世界无论哪一个国家,不管你是实行民主政治,或是君主立宪的政治,还有一些是君主政治,现在还有很多...,国家还有国王还有嘛。不管你这个国家,是什么体制,你只要,做这个国家的国君的话,这个【中庸】里面所讲的达道,都要照这样去做,才能把你这个国家,治理得一切都上轨道,尽善尽美,所以讲「天下之达道」。在今日之下,全球要想,把天下治得一切都好,世界和平,每一个国家都是国泰民安,这『五种达道』,都是非常需要。

  「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三是后面有三条,这『五种道』怎么样实行呢?「所以行之者」,「所以行之者」就是把『五种道』,要能够实行得很彻底,很有效果。下面有三个原则,后面讲『三达德』,你照『三达德』来实行的话,就能行得通。「天下之达道五」,这是一个说比喻的话,好像一个『道路』,你按照这个『道路』去走,你会走到最理想的境界。学圣人,你就可以成为圣人,办政治呢?你就是『圣贤』所办的政治,就是确实地能够利益天下人。「所以行之者三」,这个三等于交通工具一样,有了这个工具,你才能在这个『达道』上能够,很快地、很稳妥地,到那个目的,到那个境界。

  现在就先研究这个,「达道五」,「达道五」是哪五种呢?后面就说了,『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这是『五伦』,办政治,『人』是一个主体,现在讲民主的时候,以人民为『主』,固然是不错的。你这个民主实在来讲,我们中国...,固有的学术,也是讲民主,不过没有提出这个名词出来,它所做的,实际上就是民主,而且是最切实的民主。这怎么说呢?你看这个『五伦』,『五伦』就是从家庭到社会,所有的人,都把它,按照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关系,把它分为五种相对的『伦』。『伦』当『类』字讲,也当『理』字讲,五种、『五类』,这个类叫『五伦』。『君臣』是一伦,『父子』是一伦,『夫妇』是一伦,『昆弟』就是『兄弟』是一伦,『朋友』又是一伦。

  这个『五伦』,先从家里讲、家庭讲,家庭一般讲的话就讲家庭,就五伦来讲,它还要分一下,分什么呢?『室家』,『室』就是房间,比如说公家办公有办公室。在家庭里面,个人住的自己的寝室,那叫『室』,这个『室』是什么呢?就是家庭里有夫妇,夫妇在寝室,这是个室这是一伦。夫妇是一伦,从这个寝室出来,这就是家了,在『室』里面是夫妇,室外这个家呢?有『父子』、『兄弟』,『父子』当然父是包括母亲,『子』是包括女儿,子女父母这是对待的。然后是兄弟、姊妹,那么在家呢?就是有『父子』、『兄弟』,加上『夫妇』,『室家』合起来有『三伦』。

  中庸 第二十六集 讲解2

  社会上的人,那怎么呢?『君臣』的关系,这一伦,『君臣』是上下的关系,现在来讲机关首长,跟机关里面的员工,这是上下的关系。这个关系,国家的政治,每一个机构,其它的民众的各种团体,都可以有『君臣』的关系,属于这一伦。除此以外是平等的关系,就是『朋友』,所以只有『五伦』。那么在社会上,把『君臣』、『朋友』这两伦,也就是说全部包括了,连同室家『五伦』。这『五伦』就是,包括得没有遗漏的。现在有些学者们,他所研究这一方面的事务,这个学术的重要,他加上一伦,第六伦,或者是第七伦,那个都是多余的话。实际上『五伦』就够了,『五伦』不能再多,也不能少。这个『五伦』,不是在孔夫子这个时候才有的,从伏羲氏,画卦的时候,画八卦的时候就有这个『五伦』。

  所以中国文化制定这个『五伦』,办政治、学圣人,这是一个「天下的达道」。在《礼记》里面,<礼运篇>里面也讲到,提出这个『五伦』了,这个『五伦』,它提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兄良、弟悌』,都把它列出来了,列出来以后。它说这个十种,比如说,父亲要尽到『慈』,儿女要尽到孝,五伦是五个对待的关系,就是十种身分的人,十种身分的人,各人有各人应尽的『义务』,这叫『五伦十义』,『五伦十义』,父慈是父亲的义务,义是什么呢?义是应该这么做的,『义者宜也』,『宜』是什么呢?做人做事情,应当这么做的,就叫做『义』,也叫做『正义』。父『慈』是『义』,子『孝』是『义』,兄『友』、弟『恭』。或者是讲兄良、弟顺,做兄长的对待弟弟,要『友爱』他,对他要好,弟弟对兄长要『恭敬』。

  这个彼此个人尽到自己的『本义』,「君」是什么呢?『君仁臣忠』,做个仁君,他要有仁义的「仁」,仁义道德的「仁」,做臣子要能够『尽忠』。「夫妇」要能够互相『尊敬』,『朋友』怎么呢?『朋友』要讲究『信』,互相讲究『信用』,在这里讲,『朋友之交也』,家庭里面是『天伦』,分不开的。『君臣』它是『道义』结合,他是上下的关系,『朋友』呢?也是『道义』结合,『道义』存在就是「朋友」,没有『道义』不能够交「朋友」的。「君臣」之间,他互相有『权利义务』的,「朋友」之间没有这个,他彼此要讲究「交」,「交」是互相『交往』,讲究一个『信用』。

  这个五种,有这五种的时候,从这五种做了以后,才能算是一个「人」,所以在《礼记》的,<礼运篇>里面所讲「十者」,就是父慈子孝以至于,朋友之交,这个十种,『各尽其义』,这叫「谓之人义」,人就是我们做人的「人」,『人』有人的这个『义』,做人有应该守的『义』,『义务』。所以这个,从『天伦』到社会人群的『道义』。一个是『天伦』,一个是『道义之交』。把所有的人类,都把他很有『秩序』,有『系统』,把他给合起来了,给合起来所以,天下就如同一家人。讲『恕道』的话,一家人就如同自己,看天下的人,就如同看家里的人,看家里的人就如同看自己,对待自己一样地那样,那样关心,那样...,要讲究『厚道』。所以这是「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这里讲,『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五者天下之达道。

  下面就讲了,这五种道,去实行的话,要有实行的工具。这个工具是什么呢?下面就说了,【【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这就是『三达德』,『三达德』,这个『知』是读『智』,『智慧』的智,【经典】里面凡是这个「知」字,遇到讲到,提到『智慧』那一方面,它都是当『智』字用。因此在这里讲,『知仁勇三者』,「知」是『智慧』,列在首要的一个地位。这个「仁」呢?「仁」就是待人要『仁厚』,开始要讲究『恕』,『恕道』。『勇』是勇于做事情。这个三者它有它的关系,三者缺一不可。比如说这个「知」字,这个「知」,前面讲,「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就是『天性』,这个『智慧』是什么呢?『智慧』就是从天性里面出来的。

  刚才讲孟子说的『良知良能』,『良知』,就是这里讲的『智慧』,有『良知』,他有『真智慧』在这里。他自然心理一切都是明白,看事情看得清清楚楚的,不会胡涂的。我们现在人,你说...,哪个人不胡涂啊,有些人说:我念书念得很多,我的学历很高。你的学历再高,只要你还有自私心在那里,你再多的学问都不管用。你就是发明了,全世界都公认你这个,你这个发明出来,对人家有用处,你也到政府里登记申记专利。好了,你申请专利,你自己有利了,有钱可赚了,那你的『智慧』就不管用,你就不是『真知』。你做的事情,你发明再多的时候,对人家有什么好处啊,不过是为你自己,赚了很多利益而已。

  中庸 第二十六集 讲解3

  所以在这里这个「知」,它是『良知』,『良知』是一切为人的,不是为自己,所以他是真正的能够,办任何事情,对人有好处。办政治,才真正的是一个政治家,能够把政治办得好。这个「仁」,「仁」是「良能」,做那些合乎「仁」的事情,他为什么这么样做呢?出乎他的「良心」,凭他的「良心」这个「良能」来做的。古时候那些『明君』,所谓『明』字是什么呢?有『智慧』、有这个「仁」,他办政治就是『仁政』、『德政』,办的『仁德』的事情。所以「仁」字重要,有「仁」的时候,有『智慧』,『智慧』才能看清一切事清。「仁」的时候,他...,他就知道这个事情,哪个事情该办,该办的事情就去做。

  『勇』是什么呢?『勇』是去实行了。所以一个人,还要有『勇敢』的『勇气』去做。知道该做,而不肯去做,没有『勇气』去做,那还是落了空了,那还是没有用处的。办政治的人,假如你现在,你办政治,你办政治你知道,要办一件,真正有利老百姓的事情,应该这样去做。但是你又想到,想到什么呢?你照这样去做的时候,一般民众,他不知道你做这个事情,对他有什么好处。你一如现在在他家门口,给他修一条道路,他现在没有钱,缴不起学费了,你给他补助一点学费。穷人牙齿掉了,装不起假牙,你给他装一个假牙齿,这个人家一般很好。

  你做这个事情,没有做对于所有的民众,根本上的利益,民众的教育,儿女的小孩子的教育,根本的教育,怎么个教他『做人之道』,你这个忽略了不肯去做。你做的话就怕人家反对,你这个就是没有『勇气』去做,所以「勇」很重要,「勇」是『勇敢』。因此,『智、仁、勇』,它是三种『达德』,这个『德』,「知」也是「德」,「仁」也是「德」,「勇」也是「德」。「德」是『性德』,『本性』上就有这个「德」。这个「德」是实行前面,「天下之达道五」,这个『五达道』,『五达道』你必得从『知、仁、勇』这个『三达德』,这个『三达德』都是『本性』上有的『良知良能』的『性德』。凭着这个『性德』,你才能把这个「天下五达道」,才能切实地去实行。实行到了最高的境界,就政治方面来讲,你就能『治国、平天下』,那真正地做到天下太平,世界和平。就你个人『修道』来讲,你就能够成为圣人,这就是『三达德』。

  『三达德』下面还有一句话,「所以行之者一也」,那么这个…,这个实行的「一」是什么呢?就是『天道』,前面讲「天下之达道」,这里讲「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都讲这个『天』啊。「一」就是讲这个『天道』,『天道』是,「诚者天之道也」,就是个『诚』字,「行之者」,就靠这个诚心,诚心一丝一毫的虚假都没有,就如同父母,对待自己儿女一样,哪一个父母有虚情假意的,来对他的儿女啊,没有啊,那是真诚心。你学这个「天下之达道五」,「天下之达德三」,就是用一『诚』,总合起来,『达道五』由『达德三』来行。

  再一总结起来,就是靠这一个「诚」字,「诚」是什么呢?『原动力』,就拿交通工具来说,无论是在陆地上的车辆,各种车辆,海里的轮船,空中飞的飞机,没有动力不行的,在这里讲动力就是「诚」字,你没有「诚」的话就等于开飞机,没有燃料在发动,那飞不起来的。就是陆地上的车辆,没有燃料,你也发动不了。所以「行之者一也」,也就是「诚」,我们学道、办政治,「诚」是第一个要素。你办政治要『诚心』来办的话,自自然然地,天下的民众都来归心于你,他的心就归向于你。

  
  中庸 第二十六集 讲解4

  下面就讲了,你…,学这个『五达道』、『三达德』,这都是从『本性』里面来的,这些事情,有的是生来就知道,有的是学来的,下面接着说了,【【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这些道理,「生而知之」的,圣人他是「生而知之」的,中国讲的,轩辕黄帝,轩辕黄帝他生下来没有好久,一般小孩子说话也不会说,吃饭也不会吃要人家喂他,轩辕黄帝生下来没有好久,他就会说话,这就是「生而知之」的,孔夫子在小孩子的时候,跟邻居那些,一般小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他就摆出祭祀用的礼器,那种祭品在那里演礼,那个时候他也没有上学,他就是「生而知之」,圣人,其它还有贤人,也有很多。唐朝白居易,生下来七个月,他就认识之乎也者的之字,无字,有没有的无字,之无二字,他生下七个月他就认识,这是贤人也可以办得到。那么生而知之是圣人,他知道的。

  或者是「学而知之」,学了就知道。或者学而不知道,是「困而知之」,不能一学就知道,他要经过很困苦的,很辛辛苦苦地来学,勤勤恳恳学才知道。「及其知之,一也」,这是开发前面讲的,『智仁勇』的知,「生而知之」,当然生来就知道没问题就好了。「学而知之」呢?「困而知之」呢?那当然不相等的,这三个层次都不同,但是,「及其知之」是「一也」。到了知道究竟,你把本性上…,那个『智慧』开发出来,一样的,境界是一样的。

  下面这是「行」,这是讲「知」,再讲「行」,【【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安而行之」,他非常自然的,我们就拿「行仁」来讲,你办政治,你要实行「仁政」,你必得这样「行」的时候,你做任何政策,施行任何行政的话,一定要对老百姓,有长远的利益,你这样做完全不是为自己,这样做你才安心,「安而行之」,你不这样做就不安心了,这叫「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是什么呢?你必得这样做,你才有选票,你不这么做,你选票拿不到,那你必得要行仁政了,这也不错啊。在今日之下选举嘛,当然要争取选票,争取选票你有争取的办法,你要真正做一些,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情,你的选票真的可以争取到,这叫「利而行之」。

  「或勉强而行之」,『勉强』是不得已的环境之下,不这么做不行,他是「勉强而行之」,不管怎么做,「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结果成功是一样的。你这样做的话把政治办好了,是一个目标、一样。你学圣人的话,你无论是「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到最后成就圣人了,「安而行之」已经是圣人了,没有问题了,「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到最后成就的一样,你跟那个「安而行之」是一样,一个境界。『人皆可以为尧舜』啊。

  孟子举颜渊一句话,「舜何人也?予何人也?」舜是圣人,我还不是圣人,我不是圣人也可以,「有为者亦若是」啊,我只要按照舜帝那样的,做那些有利于天下人的事情,一丝一毫不为自己,我长期这么做,我就能够成为舜帝。所以在这里讲,「及其成功一也」,就儒家的学术来讲,你能够这样做,一个前面的「知之」,你怎么样「知」,到最后「知」,都是开发『真知』,『良知』都开发出来了。后面这个「行」,「行」到最竟究处,圣人成就了。『真知』,『真智慧』,圣人一切那种能力,全部都开发出来了,那你就是圣人。

  孔子讲这个非常完整,教鲁哀公了解办政治这个道理,就从这些地方来实行,实行的结果怎么样呢?鲁哀公当然是普通的国君,他是一个普通人,他连「贤人」都还没有到,虽然「贤人」没有到,就跟我们普通人一样。虽然我们现在,也没有在政治上做任何事情,我们果然这么做,你办政治也办得好,你学圣人也一定能够成功。讲到这里,这一节算是结束,下一节下次再继续。

    原文链接: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661077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