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议:教育才是民生之本


清议:教育才是民生之本

 

所谓“就业是民生之本”,这句话起码错了一大半,甚至可以说成是无知。

 

虽然笼统地说国民收入是劳动创造的,增加就业就是增加国民收入,但是,要区分两种情况:一是简单劳动下的就业增长,二是复杂劳动下的就业增长。前者成就的国民收入增长,即使在人口快速增长时期也是十分有限的,原因是人口年增长率高不过2%,国内现阶段仅为0.5%;后者成就的国民收入增长,即使在人口年增长率低于0.2%甚至低就业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当然体现在劳动效率上。自1820年至今的190年,依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到2006年,世界GDP已增长到66.6万亿当年国际元,与1820年的6944亿1990年国际元相比累计增幅高达94.9倍,扣除19902006年国际元大致存在35%左右的贬值因素后,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累计实际增幅应接近70倍。与此同时,世界总人口增长到65.2亿人,累计增幅仅为5.26倍。考虑到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至此已延长到近68岁,相应的世界劳动人口累计增幅为9.6倍,由4.4亿人增至42.2亿人。显然,这一时期,劳动人口增长对财富增长的作用开始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劳动效率的快速提高。大致情况是,因劳动人口增长贡献的财富增长约占财富增长合计的14%,因提高劳动效率贡献的财富增长约占财富增长合计的86%。

 

既然旨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复杂劳动增长才是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源泉,而复杂劳动技能的养成是教育的结果,就现阶段而言是高等教育的结果,因此,“就业是民生之本”这句话当然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当然是:“教育是民生之本”。

 

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大学生粗入学率(普通高等教育入学人数/适龄入学人数)不到30%,其中2006年仅为21.8%,而同期美国为81.8%,澳大利亚为72.7%,韩国为91%,连蒙古都在47%以上。

 

为此,我的建议是,应当尽快将国内大学生粗入学率提升到50%以上。大致说来,这意味着国内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在目前的2000万基础上增加到3500万~4000万。考虑到国内适龄入学人数在逐年递减,维持这一规模,10年或再多一些时间后的国内大学生粗入学率便可以提升到70%左右。

 

至于如何快速提高国内大学生粗入学率?答案当然是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过,不是增加居民的教育投入,或增加商业化教育投入,而是增加政府的教育投入。就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和中央政府巨大的举债空间来看,中国政府完全有这个能力。退一步讲,既然有能力把价值人民币六万亿的外汇储备拱手交给美国人花,就一定有能力把国内的高等教育办好。

 

顺便说一句,过去十年国内走过的高等教育商业化道路是极其错误的。这不仅加大了学生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导致大学负债累累,搞得连教授看病都没人买单。想想看,既然银行出了问题政府都需要救助,凭什么大学的负债要师生及家长自己背呢!这极不公正。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并不是有去无回。就即期效益而言,教育投入也是内需,增加教育投入就是扩大内需,由此伴随国民收入增长实现财政收入的增长,何况后者增幅往往大于前者。就远期效益而言,提高大学生粗入学率可以促进国内产业升级,重点是进一步提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以及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鉴于第一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是负的,加上目前几乎全部财政收入来自于占总人口三分之一的非农人口(城镇人口当中依然包括大量农业人口),这必然成为国内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推手。

 

虽然我不是人大代表,但换了我,我会把“快速提高大学生粗入学率”作为今年两会的一号提案。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