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老板当村官非农民增收上策


     

    (郑州市牛寨村人韩伟锋是一个年收入上百万元的老板,看到家乡贫困,他参加村委会选举,并当选为村主任)

 

    22日,重庆统战部部长翁杰明提出,将推荐1000名民营企业主到渝东南、渝东北“两翼”地区农村的1000个村村委会或支委会任职,帮助所在地农户增收。(据2009年2月23日《重庆晚报》)

    让重庆市蒙生推荐民企老板当村官的动议,恐怕源于已有的成功个例:2008年1月,长龙实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刘群成为老板当村官的第一个吃螃蟹者——“非转农”去垫江县桂溪镇石岭村当村长。刘群“干得不错”,自从他上任后,石岭村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民观念新了,村级公路得到硬化,农民新村拔地而起。村里建起了药材基地,上百村民进了工厂。2009年,石岭村村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长16%左右,在全镇32个村子中名列前茅。

    这个事例说明,民营企业家也好,个体工商户中的能人也罢,他们在市场中打拼多年,对项目的选择有把握判断,如果能当“村官”,既可以充实和加强基层组织,又能团结和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推荐民企老板下乡当“村官”,称得上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有益探索。

    然而,“柑蔗没有两头甜”,民企老板当村官并非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上策。抛开村官选举任用的法律障碍不说,仅就具体运作而言就有许多难题。企业是老板立足之本,当村官背负着带领村民致富的责任。如何保证两全其美,实现企业和农民“双赢”,其中确实存在诸多矛盾。比如,让企业家集老板、村官于一身,两副重担一肩挑,他们能否承受得了、顾得过来?毕竟,一个人的时间再充裕,精力再旺盛,也都是有限的,“老板村官”如何同时做好两件大事?比如,老板们抓经济是好手,但建设新农村未必就是高手,何况又是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贫困农村。出任村官后,所要管理的村务不只是发展经济,还有村容村貌、文明新风、生产生活等许多具体事务,擅长在商海打拼的老板能否做到经济、社会两手抓两手都硬?比如,老板当村官,自然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带动农村发展,假如产业对接中遇到村里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相冲突时,老板能否公正平衡?到底会牺牲哪一头呢?

    把话说白了,推荐民企老板当村官的目的无非有三:一是赢得企业的赞助建设基础设施,二是吸引企业将部分生产加工环节转移到村里,三是利用老板的人脉关系帮助村里寻找商机。既然如此,就实在没有必要绕大弯子,围着“官帽子”上做文章。事实上,企业家对国家最大的贡献是把企业搞好,对于下乡当“村官”,大多数人并不认可。德庄集团董事长李德建说:“不太可能去当大事小事一把抓的村长,只能做顾问。”在老板们看来,最好是把自身产业与相关村子对接,最终实现双赢。

    其实,老板们的意愿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一个便捷的路径:聘请老板当村官的助理或经济顾问,或者企业与贫困农村结成对口帮抚对子。既然老板们都愿意这样做,只要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何必拘泥于具体形式呢?

    事实上,我们有些问题总是解决不好,关键还是受“官念”的严重束缚。凡事都离不开“官”,似乎没有当官的刺激就没辙了,总是在“官”字上打转转,怎么能赢得解决问题宽广的思路和切实的办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