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能发展趋势及其技术应用


  
  地热能系储存于地球内部的热量,一方面来源于地球深处的高温融溶体;另一方面源于放射性元素(U、TU、40K)的衰变。按其属性地热能可分为4种类型:(1)水热型,即地球浅处(地下100~4 500m)所见到的热水或水热蒸汽;(2)地压地热能,即在某些大型沉积(或含油气)盆地深处(3~6km)存在着高温高压流体,其中含有大量甲烷气体;(3)干热岩地热能,乃由于特殊地质条件造成高温但少水甚至无水的干热岩体,需用人工注水的办法才能将其热能取出;(4)岩浆热能,即储存在高温(700~1 200℃)熔融岩浆体中的巨大热能,但如何开发利用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在上述类地热能中,只有第1类水热型地热资源已达到商业开发利用阶段。

  1.国内外现状及前景

  国际上一般将地热资源评估分为3类:第1类称作“(可及)资源基数”(Accessible resource base),指标地表以下5km之内积存的总热量,这部分热量理论上是可采用的;第2类称为“资源”(Resourcs),指上述“资源基数”中在40~50a 内可望有经济价者;第3类谓之“可采资源”(Reserves),指“资源基数”中在10~20a内即可具有经济价值者。据Palmerini(1993年)估算,全球地热能“资源基数”为140×1000000 EJ/a。虽然后者只占前者的很小一部分,但其量仍十分可观(见表1),已超过全球一次性能源的年消耗量(约400EJ/a)。全世界地热资源潜力(“资源基数”)地区分布见表2。由表2可见,中国热资源潜力占全球的7.9%(11×1000000 EJ/a)。

  我国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滇、藏、川西一带(喜马拉雅地热带或滇藏地热带)及台湾。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1999年最新资源,在喜马拉雅地热带有高温地热系统255处,总发电潜力为5 800MW/30a[2]。廖志杰、赵平等人(1999年)给出西藏地区高温地热资源的发电潜力为1 930.11 MW/30a, 滇、藏、川西地区合计为2 781.25 MW/30a[3]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沈显杰、陈墨香(1994年)曾对西藏自治区的高温地热资源作过评价,认为喜马拉雅地带西藏部分的发电潜力约为数十万近百万MW/30a,而羊八井地热田具有19~23 MW/30a的发电潜力[4]。喜马拉雅地热带滇西滕冲火山区5个高温热田的资源发电潜力据北京大学地质系过帼颖等人(1989年)的估算,约为4.5万kW/30a[5]。不难看出,上述数字在量级上相关甚远。究其原因,一是所有评价方法不同;二是与热有关的计算参数选取有差别。当然一个地区随着勘探程度和新资料的增加,资源评价亦会发生变化。如羊八井热田北部新钻的ZK4002孔,在孔深2 006m处测得329.8℃的高温; 另一孔ZK4001孔深部地热流体的初始平均温度为250℃, 赵平等人(1999年)估算核井的单井发电潜力可达12.5 MW/30a[3]。可见,一个地区随着勘探程度的增加,资源量的计算值也会发生变化。

  2发展背景

  从世界范围看,利用温泉洗浴已有数千年历史,但只是在20世纪地热能才大规模用来发电、供暖和进行工农业利用。1904年在意大利拉得瑞多首次利用地热蒸汽发电成功,而较具规模的地热城市供暖则始于20世纪30年代(冰岛)。地热利用的步伐在70年代初开始加快。据统计,1975~1995的20 a间,全球范围内地热发电每年大约以9%的速率增长,而地热直接利用的增长率略低,约为6%。至1997年底,全世界地热发电总装机容量已近8021MW,而地热直接利用的总量为10 438MW。

  我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始于70年代初,当时一方面由于世界性石油(能源危机的出现促使人们去寻找可替代的新能源;另一方面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提出要大力开发地热,将地球这个“庞大热库”中蕴藏着的能量充分利用起来。1970年他在天津亲自主持召开地矿系统动员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大会,由此在我国掀起一个地热普查、勘探和开发利用的热潮。由于缺乏经验,许多不具备高温地热资源的的省区也都热衷于地热发电,于是在广东丰顺、湖南灰汤、江西宜春、辽宁熊岳及河北怀来等地先后利用67~92℃的地下热水建立一批装机容量仅为50~300kW的所谓“试验性”地热电站。由于效率太低,不久纷纷下马,只有始建于1970年10月的我国第1座试验性地热电站(广东丰顺)及湖南灰汤电站目前仍在运行。与此相反,西藏自治区由于化石能源短缺,而高温地热资源却相当丰富,因此从70年代初即开展了距拉萨公仅90km的羊八井地热田的勘探开发工作,并于1977年9月建成1号试验机组(1MW),正式投产发电。后几经扩建,日前羊八井地热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5.18MW, 夏冬2季的发电量分别占拉萨电网的40%和60%。可以看出,羊八井地热电站装机容量虽小,但在拉萨地区的电力供应上却起着很大作用。

  中低温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始于北京、天津,主要用于城市供暖、工农业用热及洗浴、旅游疗养等。同时,华北广大农村及中小城镇都建立起一批地热温室,培植越冬蔬菜,其中京郊小汤山地区的地热温室专种从国外引进的“洋菜”,供使馆及各大宾馆使用,效益很好。1992年尼克松访华归国前在长城饭店举行的答谢宴会上,用的就是小汤山地热温室里的“洋菜”,这在当时并不多见。我国东南沿海诸省如福建、广东等则利用地热水进行水产养殖,鳗鱼出口日本,甲鱼供国内市场,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北方如河北沧洲等地也有用地热水(掺含海水)冬季养殖对虾等。地热直接利用的其它方面有印染、烘干、水稻育秧等,但规模较小。

  3。在能源系数中的地位

  作为新能源大家族中的一员,地热能与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一样,除个别国家外,目前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微乎其微。但新能源作为一种正在大力探索中的能源,若将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与地热能加以比较,则不难看出,地热目前仍是新能源大家族中最为现实的能源。

  4.效益

  从长远看,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无疑会有很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目前,许多地热资源丰富且开发利用好的国家,如美国、日本、意大利、冰岛、新西兰及印尼、菲律宾等,其地热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起到一定作用。例如冰岛,其首都雷克雅未克及其它几个声调供暖全部地热,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省1.3亿美元 (与燃油供暖相比)。又如1998年地热在菲律宾电力供应中已占19%,且还在继续增长,其效益显著。我国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虽小,但羊八井地热电站年发电量超过1亿kW·h,在解决拉萨供电方面起着很大作用,基本上解决了工、农、牧业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用电要求;另一方面,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在消灭无电县方面也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西藏目前仍有无电县22个,其中大部分地区有高温地热资源,若能在这些无电县当中发展小功率的模块地热电站,无疑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3]。在中低温地热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如前面典型案例2所述,天津蝶泉小区的地热开发利用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5.政府政策

  如前所述,政府还没有一套鼓励新能源(包括地热能)开发利用的优惠政策出台。

  地热能的技术应用

  
  人类很早以前就开始利用地热能,例如利用温泉沐浴、医疗,利用地下热水取暖、建造农作物温室、水产养殖及烘干谷物等。但真正认识地热资源并进行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却是始于20世纪中叶。地热能的利用可分为地热发电和直接利用两大类,而对于不同温度的地热流体可能利用的范围如下:

  2O0~400℃直接发电及综合利用;

  150~200℃双循环发电,制冷,工业干燥,工业热加工;

  10O~15O℃双循环发电,供暖,制冷,工业干燥,脱水加工,回收盐类,罐头食品;

  50~100℃供暖,温室,家庭用热水,工业干燥;

  20~50℃沐浴,水产养殖,饲养牲畜,土壤加温,脱水加工;

  现在许多国家为了提高地热利用率,而采用梯级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办法,如热电联产联供,热电冷三联产,先供暖后养殖等。

  近年来,国外对地热能的非电力利用,也就是直接利用,十分重视。因为进行地热发电,热效率低,温度要求高。所谓热效率低。就是说,由于地热类型的不同,所采用的汽轮机类型的不同,热效率一般只有6.4~18.6%,大部分的热量白白地消耗掉。所谓温度要求高,就是说,利用地热能发电,对地下热水或蒸汽的温度要求,一般都要在150℃以上;否则,将严重地影响其经济性。而地热能的直接利用,不但能量的损耗要小得多,并且对地下热水的温度要求也低得多,从 15~180℃这样宽的温度范围均可利用。在全部地热资源中,这类中、低温地热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远比高温地热资源大得多。但是,地热能的直接利用也有其局限性,由于受载热介质—热水输送距离的制约,一般来说,热源不宜离用热的城镇或居民点过远;不然,投资多,损耗大,经济性差,是划不来的。

  目前地热能的直接利用发展十分迅速,已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加工、民用采暖和空调、洗浴、医疗、农业温室、农田灌溉、土壤加温、水产养殖、畜禽饲养等各个方面,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节约了能源。地热能的直接利用,技术要求较低,所需设备也较为简易。在直接利用地热的系统中,尽管有时因地热流中的盐和泥沙的含量很低而可以对地热加以直接利用,但通常都是用泵将地热流抽上来,通过热交换器变成热气和热液后再使用。这些系统都是最简单的,使用的是常规的现成部件。 地热能直接利用中所用的热源温度大部分都在40℃以上。如果利用热泵技术,温度为20℃或低于20℃的热液源也可以被当作一种热源来使用(例如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典及其他国家的做法)。热泵的工作原理与家用电冰箱相同,只不过电冰箱实际上是单向输热泵,而地热热泵则可双向输热。冬季,它从地球提取热量,然后提供给住宅或大楼(供热模式);夏季,它从住宅或大楼提取热量,然后又提供给地球蓄存起来(空调模式)。不管是哪一种循环,水都是加热并蓄存起来,发挥了一个独立热水加热器的全部的或部分的功能。由于电流只能用来传热,不能用来产生热,因此地热泵将可以提供比自身消耗的能量高3~4倍的能量。它可以在很宽的地球温度范围内使用。在美国,地热泵系统每年以 20%的增长速度发展,而且未来还将以两位数的良好增长势头继续发展。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预测,到2030年地热泵将为供暖、散热和水加热提供高达68Mt油当量的能量。

  对于地热发电来说,如果地热资源的温度足够高,利用它的好方式就是发电。发出的电既可供给公共电网,也可为当地的工业加工提供动力。正常情况下,它被用于基本负荷发电,只在特殊情况下,才用于峰值负荷发电。其理由,一是对峰值负荷的控制比较困难,再就是容器的结垢和腐蚀问题,一旦容器和涡轮机内的液体不满和让空气进入,就会出现结垢和腐蚀问题。

  总结上述,地热能利用在以下四方面起重要作用。

  1.地热发电

  地热发电是地热利用的最重要方式。高温地热流体应首先应用于发电。 地热发电和火力发电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蒸汽的热能在汽轮机中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所不同的是,地热发电不象火力发电那样要备有庞大的锅炉,也不需要消耗燃料,它所用的能源就是地热能。地热发电的过程,就是把地下热能首先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再把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要利用地下热能,首先需要有“载热体”把地下的热能带到地面上来。目前能够被地热电站利用的载热体,主要是地下的天然蒸汽和热水。按照载热体类型、温度、压力和其它特性的不同,可把地热发电的方式划分为蒸汽型地热发电和热水型地热发电两大类。

 
  (1)蒸汽型地热发电 蒸汽型地热发电是把蒸汽田中的干蒸汽直接引人汽轮发电机组发电,但在引人发电机组前应把蒸汽中所含的岩屑和水滴分离出去。这种发电方式最为简单,但干蒸汽地热资源十分有限,且多存于较深的地层,开采技术难度大,故发展受到限制(参考《资源》栏目有关文章)。主要有背压式和凝汽式两种发电系统。

  (2)热水型地热发电

  热水型地热发电是地热发电的主要方式。目前热水型地热电站有两种循环系统:a、闪蒸系统。闪蒸系统如图1所示。当高压热水从热水井中抽至地面,于压力降低部分热水会沸腾并“闪蒸”成蒸汽,蒸汽送至汽轮机做功;而分离后的热水可继续利用后排出,当然最好是再回注人地层。 b、双循环系统。双循环系统的流程如图2所示。地热水首先流经热交换 器,将地热能传给另一种低沸点的工作流体,使之沸腾而产生蒸汽。蒸汽进人汽轮机做功后进人凝汽器,再通过热交换器而完成发电循环。地热水则从热交换器回注人地层。这种系统特别适合于含盐量大、腐蚀性强和不凝结气体含量高的地热资源。发展双循环系统的关键技术是开发高效 的热交换器。

  
  地热发电的前景是取决于如何开发利用地热储量大的干热岩资源。图3是利用干热岩发电的示意图。其关键技术是能否将深井打人热岩层中。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科学试验室正在对这一系统进行远景试验。

  2.地热供暖

  将地热能直接用于采暖、供热和供热水是仅次于地热发电的地热利用方式。因为这种利用方式简单、经济性好,倍受各国重视,特别是位于高寒地区的西方国家,其中冰岛开发利用得最好。该国早在1928年就在首都雷克雅未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热供热系统,现今这一供热系统已发展得非常完善,每小时可从地下抽取7740t80℃的热水,供全市11万居民使用。由于没有高耸的烟囱,冰岛首都已被誉为“世界上最清洁无烟的城市”。此外利用地热给工厂供热,如用作干燥谷物和食品的热源, 用作硅藻土生产、木材、造纸、制革、纺织、酿酒、制糖等生产过程的热源也是大有前途的。目前世界上最大两家地热应用工厂就是冰岛的硅藻土厂和新西兰的纸桨加工厂。我国利用地热供暖和供热水发展也非常迅速,在京津地区已成为地热利用中最普遍的方式。

  3.地热务农

  地热在农业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阔。如利用温度适宜的地热水灌溉农田,可使农作物早熟增产;利用地热水养鱼,在28℃水温下可加速鱼的育肥,提高鱼的出产率;利用地热建造温室,育秧、种菜和养花;利用地热给沼气池加温,提高沼气的产量 等。 将地热能直接用于农业在我国日益广泛,北京、天津、西藏和云南等地都建有面积大小不等的地热温室。各地还利用地热大 力发展养殖业,如培养菌种、养殖非洲鲫鱼、鳗鱼、罗非鱼、罗氏沼虾等。

  4.地热行医

  地热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有诱人的前景,目前热矿水就被视为一种宝贵的资源,世界各国都很珍惜。由于地热水从很深的地下提取到地面,除温度较高外,常含有一些特殊的化学元素,从而使它具有一定的医疗效果。如合碳酸的矿泉水供饮用,可调节胃酸、平衡人体酸碱度;含铁矿泉水饮用后,可治疗缺铁贫血症; 氢泉、硫水氢泉洗浴可治疗神经衰弱和关节炎、皮肤病等。 由于温泉的医疗作用及伴随温泉出现的特殊的地质、地貌条 件,使温泉常常成为旅游胜地,吸弓怕批疗养者和旅游者。在日本就有1500多个温泉疗养院,每年吸引1亿人到这些疗养院休养。我国利用地热治疗疾病历史悠久,含有各种矿物元素的温泉众多,因此充分发挥地热的行医作用,发展温泉疗养行业是大有可为的。

  未来随着与地热利用相关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将使人们能更精确地查明更多的地热资源;钻更深的钻井将地热从地层深处取出,因此地热利用也必将进人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