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有一个早年的同学前两年去世了,留下她的丈夫,今年已经九十五岁了。年初他想进养老院,因为一个人在家多有不便,托我们想法子。妻的侄女恰恰在一所新开的养老院里担任负责工作,托上去立刻就妥了。老先生进院以后的前两个星期,一切都好,我们去看他以及平时通电话,他都觉得养老院真好,方便多了,省心多了。不料两个星期过后,情况急转直下,先是和同室的另一位老先生言语间互有摩擦,后竟发展为互相以拐杖交火,真想不到一生老老实实文质彬彬的一个人竟会变得如此疯狂。只得换房间。两星期前,老先生竟然天天惹事,弄得护工都不想为他服务,侄女实在没法,送到精神病医院诊治,说他的感情神经发生了问题。最后养老院只能请家属带回家。
原以为这下这位老先生完了,活着也是件更为困难的事了。岂料回家不到一星期,竟又神志清醒,和我的岳母以及我的妻子在电话中侃侃而谈,条理清晰,思路敏捷。
我为这事做过多种分析,其中有一种分析是这样的:在养老院中,每时每刻接触的全是老人,而且还有一些是蜡烛点到底的耄耋,经常看见这番情景,对老人的神经具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容易引发各种精神疾患。我对自己也做过很多次试验,把自己长时间地摆进临终送安的氛围,自己的神经竟然也会发生极大的变化,直觉得人活在世上没有意思,死亡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我不想活了。我又让自己到幼儿园去,看孩子们的生活和接受教养的过程,在这里,我的生意盎然,直觉得生命的可爱。最近电视中有几个用幼儿的活动拍摄的广告,其中有一个是这样的:他怪自己的爸爸不疼她,老是用胡子扎他的脸;还有一个广告是一位刚刚会走路的幼儿,去拿这拿那,动作充满了生命的辉光,一派东方刚刚要露出地面的太阳形象。看到这些画面,我和妻都会不约而同地兴奋起来。
由此,我在构思这样一个养老院的办院环境:它就建在幼儿园的旁边,可以让老人们通过单面透视的窗玻璃,让老人们能够看见幼儿园的生气,而幼儿园的小朋友是看不见老人们的。还可以在老人们经常坐憩的地方放映生动的幼儿活动的视频,如每天早上可放映幼、少儿早安问好,午饭和晚饭前可播放幼、少儿的询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午饭吃过吗?’‘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晚饭吃过吗?’”让生命的火花和人间的温情经常在老人们的感觉上蹦跳。
心理现象中有这样一种经常呈现的现象:见惯一种现象后,这种现象就会让
我想把这样的认识作为一种对养老院环境建设的建议呈现给大家,这个建议的实行并不困难,非常希望这一建议的实践能够为我国养老院的环境建设踏出一条崭新的小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