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城市“三客”的认识—品质城市沙龙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处长翟宝辉

 

    我想把二十多年来研究城市的体会做一个总结,我的题目是品质城市等于三客持续满意。三客加上引号的话那就是翟宝辉创造的新名词。我讲的三客是哪几个客?住客,城市里能住下来,等于把自己的生活托付给这个城市的人,叫住客。第二是游客,对新区来讲我是游客,住一两天办完几件事就走掉,游客的目的性很强。第三,在这两客之间游离出投资客,是把自己的“业”托付给这个城市,就是在这里赚钱。我想在座很多人,是属于投资客,你来这里是看机会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存,留在城市是为了生活,这里面就讲了一个优先序的问题,第一个序是生产,因为你要来生产才能赚到钱,你来打工才能挣到钱。这跟特殊意义上的城市不一样,譬如某某卫、某某堡等,这些城市的第一功能是防卫功能,过去有一些城市确实如此。目前还流行一种认识,把城市理解为城和市的组合,包含了交易、贸易功能。实际上,在工业革命以后,城市的第一功能还是一个生产功能,是为了大家积累财富而来的功能,所以城市规划原理一书把城市的基本服务定义为为城市之外的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功能,目的是挣钱。所以它的服务半径或影响力是由运费决定的,这才出现了中心地理论。它的非基本服务是什么?是为了从事这些生产的人提供的服务,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宜居环境。

    现在我们讨论城市的时候,过多地强调了它的非基本服务方面而忽视基本服务一面,很多城市变成一个死城就是因为他的宜业这块没有做好,它的产业没有变成可循环的链条,没有形成可以互相得到利益的链,没有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链。比如说我曾经待了半年的英国谢菲尔德,他是一个废弃的矿业城市,如今一个学校养活一个城市,像这种城市我们国家没有“做”出来,把教育作为支持一个城市的产业我们还做不出来。为什么我们不反省?逻辑上我们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因为英国人做到了。战略上要有这样的判断。

    城市有一百多种定义,但没有我满意的定义,我的定义是:城市是一定数量的人口在基础设施平台上进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体育等活动所构成的一个聚合体。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就是要建设这个基础设施平台,推动这个城市的平台运行,加上三客在这个平台上的活动,构成城市的动态运行。这个平台是大家做事情的平台,是为生产、生活、体育、文化服务的平台。另外,城市还要建房子,为大家工作、生活、睡眠提供一个空间。三客的需求如果分段的话,一是睡眠,需要住房,二是工作,要有一个办公空间,三要生活,工作以外的生活空间,这三段等于把24小时分成了三个八小时。

    那么三客会对城市提什么要求呢?第一方便,我想走要能走;第二要有效,能走可以,但是从这个地方走到你办公楼要用两个小时,不可忍受,所以要有效。另外在城市和农村不一样,在农村随便干什么都可以。我记得有一个社会学家讲到这个问题时,他说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作为中国人在中国土地上有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城市那是不可能的。比如说在城市骑自行车的人走机动车道可以吗?不可以。双向行驶的机动车道我逆行可以吗?不可以。所以城市有一个有序的要求。还有一个就是品质生活要求怡神,有的人说我今天想喝酒,我就方便地找到了喝酒的地方,且喝得很舒适,这就是怡神;有人想创作,找到了一个很好创作的地方,这就是怡神了。当满足了三客这四个要求的时候,这个城市就是好的城市。

    这里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需求,第一是生产的需求,第二是生活的需求,生产和生活在基础设施这个平台上达到以上四方面的要求都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必须提醒,就是每个城市的发展阶段和背景与需求满足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中国现状特别是政治推进的现状决定了你所提出的理念能不能和他的政治运行机制相衔接,老外讲要五年实现某目标,高主任说等不了,为什么?我们的任期制在那儿呢!技术人员必须满足三年见成效的要求,技术上能不能做到?可以做到。现实是交通设施做到了,比如说过去我们主要靠马驮的年代,能想像到现在我在这里讲完,十个小时以后可以在法兰克福开讲吗?!虽然空气污染处理方面我们还束手无策,但现在水处理技术方面,我们可以把过去需要半年才能自然净化的污水收集到污水处理厂,几分钟净化排出。所以其实,很多事情我们是能做到的,就看你做不做,是不是真做。

    所以我的看法,结合新区,现在我们提出的是几个大功能区,一个是休闲健身,这里面融入了领导人的智慧创造,如体育休闲,体育休闲怎么做?那我就要问,体育休闲在这个地方有什么根?你一定要交代根。你提出的体育休闲定位是不是全国600多个城市都可以提这样的定位呀?是不是六千个开发区都提这个定位呢?所以一定要交代由来,如果有是可以做的。旅游方面,有很多资源我们是可以用的,如生态湿地,我建议申请城市湿地,记得我看到的材料,建设部在全国只命名了九个,当然这不是最新的统计,如果没有变化的话,你们争取申请第10个,面积四十多平方公里肯定没问题。当然国家林业局也命名湿地,一个牌子就算一种资源。还有,我在悉尼提前三天预约爬悉尼大桥,结果没有预约上。我们这么漂亮的一座大桥,你别光让他开着车在中间停下来看,你要让他爬上去看。这里有湿地,又可以爬亚洲之最大桥,肯定很多人想来。你现在要做的是跟设计方做一个沟通,做一个爬梯上去,让人们从新区爬上去,在最好位置建一个伸出的平台,供观日出日落。当然,绝对要引入总量控制,要来电话预约或网上预约,也就是说一定要有门槛。

    另外,如果搞一次创意大赛的话,不光局限于新区,也不限于我们沙龙这种形式,我觉得可以全国甚至世界范围搞,并要要做些实体的东西。这个提议可能是晚了一点儿,如果配合上海世博会搞一次什么创意竞赛,所有的入选作品都建到你新区来,新区就和世博会之间有了一种对应的关系,到世博会参观的人都拉他到这里来,不过是给上海旅游公司签一个双方互利合同罢了,你们偷着乐吧!我觉得创意、旅游肯定是未来发展方向,当然老外讲的太阳能方面的东西可能也可以做展示,但是因为这边的天气跟北方的天气不一样,各有优劣。

    这个地区最缺的当然除钱除业以外就是人,我们最缺人。人怎么来?在三客里面,我们必须分析客从何来,客为何而来,这是必须考虑的。新区里的地产不和教育结合你将来肯定失败,而且,这个教育要够档次和多层次。你现在搞的大红鹰、职教是为研发中心配套做的,我讲的教育是为住客一家托付给你这个城市而建的,中国人太看重孩子的教育了。最近在北京搞了一个教育地产论坛,一个新加坡人做的教育地产,她的中学已经是北京市重点中学了,她的地产和一些配套服务增值得很厉害。

    另外还有一个想法,我经常讲一个谬论,领导就是生产力,高主任就是生产力。领导是生产力是从几个方面讲的,你看看老外不管是搞研究还是搞实业的,他一开始到中国,首先宣扬自由贸易等等这些东西,强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没两年他变得比中国人还中国人,最会走上层路线。就整合资源来说,刚才已经讲过了这个历程,这个新区一开始是慈溪的工业区,现在是宁波的北部新区,可能不多年就是是浙江的海洋新区,还有可能未来是中国的某一特别区域,这样的话,你可以是浦东,但你更可以是滨海新区,浦东和滨海新区优惠政策差在哪里?最关键的是金融业务。在滨海新区开一个帐户就可炒香港的股票,港股翻番与此有关。当然后来压下来了,但是有很多金融政策,它可以先行先试,这是以往开发区政策没有的。浦东新区想做这个事,重庆北部新区也想借天津个光。过去,天津市政府把滨海新区定位定得太低了,三个平行机构在那里,谁也领导不了谁。没有把滨海新区看成是十七大中央领导发力的支撑点,直到09年才把三各机构合并在一起,成立滨海新区管委会,失去了一些资源。所以,这么多年我都在讲,领导就是生产力,领导层级提高,你资源整合能力就提高了,你现在是在宁波市整合,将来是在浙江省整合,再后来是在全中国整合,你说是不是生产力?!

    所以我们期待着新的生产力带出杭州湾新区新的品质,给我们这个新区住客、游客、投资客创造不同的感受。

    谢谢。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