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历史上,有一个传说中的女教皇,名叫若安(Pope
Joan)。她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欧洲历史上其实并没有女教皇。但是,关于女教皇若安的故事已经传播了700多年,直到现代,西方社会依然有人绘声绘色地描写和传播她的故事。我想,如果不是教会的反对,若安的故事也许有一天会被拍成电影。西方教会的确多次对于一些宗教题材的电影发动批判和抵制运动,但是,像《达芬奇密码》这样明显不利于教会的小说和电影,最终还是出现了,因此,女教皇若安的故事也未必不会拍成电影。
女教皇若安的故事诞生于西元13世纪的欧洲,它像很多小说、故事一样,都有“托古”的色彩,即当代人写的故事,号称是历史上的事情,实际上为了嘲讽或批评现在。例如中国诞生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为了写当代,号称是写几百年前的北宋。因此,西元13世纪在欧洲产生的女教皇的故事,在名义上也号称是西元9世纪的事情。欧洲当时有文化的人不多,识字的人不多,历史记载也很模糊,这种“托古”很容易让人们信以为真。
女教皇若安被描绘成是一个制造恐怖的独裁者,这也符合在西元13世纪时欧洲教会的形象。那时候,欧洲教会对于异端正展开严厉的镇压,此后愈演愈烈,并以天罗地网的方式,试图控制每个人的思想。垄断文字、垄断文化,没有多少文化生活,非常适合教会实现这个目标。包括后来由欧洲教会首先发明的出版物事先检查制度。昨天的文章说过,中世纪的时候,教会还全面推广禁欲和贞洁的思想,教会对于女性的矛盾,体现在对于夏娃和圣母玛利亚两个人物身上。因此,女教皇若安的故事也利用了教会的这种矛盾。作者把最高宗教权利的独裁者变成一个女性,类似圣母玛利亚的化身,但是,若安的故事也赋予这个女教皇很强烈的夏娃特征。
在女教皇若安的故事中,她意志薄弱,容易受到诱惑,这一点很像夏娃被蛇引诱从而吃下禁果,因此,女教皇若安没能保持贞操,而是与男人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性关系,并且还怀孕了。如果我们知道夏娃和圣母玛利亚都有过怀孕生孩子的经历,就能理解女教皇若安故事中这个情节的必然性,它实际上是对欧洲宗教虚伪特征的讽刺挖苦。欧洲宗教有一种仪式化的集体活动,就是游行。中国历史上很少游行,游行之类的活动在近代中国出现,几乎可以说,就是学习西方的结果。对于女教皇若安来说,她的故事有点刻薄。作者说,在一次教皇组织的大游行中,在罗马的大街上,女教皇生下了孩子。这个情节颇像圣母玛利亚无奈地将耶稣生在马槽里。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13世纪的欧洲,就有人开始嘲弄宗教。这个故事还接着编排说,由于女教皇若安当街生孩子的丑闻,此后,教皇的专用椅子换成了新的,并且在这个新椅子的椅面上挖了一个洞,目的就在于方便别人把手伸进去,对以后坐上教皇宝座的新教皇进行检查——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
女教皇若安的故事作者不是很清楚,如此贬低、丑化教会,估计作者也不敢以真面目示人,因为这样的作者很可能被教会杀掉。欧洲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于宗教和教会的猛烈批判,因此,文艺复兴时期女教皇若安的故事又被人找出来,当成嘲笑教会的武器。欧洲宗教改革后,新教徒也很乐意用这个故事对抗腐朽的罗马教会。到了今天,这个故事在西方变成一个可以随意扩充、发展、添加的内核,让很多普通人在闲暇时一乐。如今,欧洲宗教在中国的传播速度比较快,事实上很多人对欧洲宗教并不了解,不管是古老的欧洲教会还是各种新教,实际上,它们在历史上都很腐朽和残暴。到了现代,西方的宗教依然丑闻不断,例如教士、神父强奸幼女、威胁男童,或者以各种手段骗钱。所以,让中国人知道这个欧洲人很多年以前就编写出来的女教皇故事,有助于中国人对西方宗教多一点真实的了解。比方说,如果我们认可欧洲近500年的发展源自于文艺复兴,那么,我们就应该接受文艺复兴对于西方宗教的批判和抛弃——没有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从西方宗教束缚摆脱出来的持续努力,欧洲不会有今天。因此,今天某些人向中国传播西方宗教,也可以看做是想让中国人一直愚昧、落后下去的阴谋。
相关文章: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