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造就蚁族 年入15万中产主动撤离大都市


【转自京华时报】

  记者:鲁欢 赵丽萍 张蓓 齐

  房价节节攀升,当中年人通过倒腾既有住房实现居住升级时,年轻人的选择则显得有几分无奈,啃老、郊区化、蚁居,甚至离开这座曾经为之付出青春和梦想的城市。面对这座令人又爱又恨的城市,他们做着艰难而无奈的选择,怀着梦想,怀着对未来的期望,默默承受,并为之奋斗。选择,对他们而言,只是人生的开始。

  潜流1

  主动撤离三高城市

  【案例】

  小A,金融业,年收入15万,预期三-五年内离开北京。

  小A,80初生人,2004年从海南来到北京,当初吸引她来北京的原因就是首都的资源,就业资源、金融资源、文化资源、人文资源……来京这些年,小A也的确感受到了这些资源,经过几番转换后,有了一份收入稳定、福利不错的工作,但小A却没有在北京置业安家,她认为北京的房价太高了。

  2004年小A刚来北京时就觉得北京的房价高,当时积蓄不足以购房,随着工作的稳定,收入提升,小A有了20多万元的储蓄后,发现房价的上升幅度远远高于她收入的上升幅度,按照她的储蓄,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只能在郊区买一套塔楼里的小户型,同时背上远高于租金的高额房贷。从事金融业的她认为这是很不合理的,而且,经过近4年的居住,她发现北京种种居住的弊端,比如城市太大、公共交通不便、空气质量不高、绿色太少,每天需要在交通上消耗大量时间,海南的蓝天碧水、清新空气、温润气候都成为她的牵挂。

  她做了一个决定:放弃在北京买房,回海南买一套房子,在北京工作几年后,调往海南。“虽然收入会降低,但是自己的空闲时间会大大增加,以前花在交通上的时间都可以省下来,去做一些自己喜欢,但在北京的繁忙中总也没时间做的事情。更何况以我在北京积累这么多年的业务优势,去海南空间会更大。”

  2008年初,她在海口买下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板楼两居室,总价仅40余万,出门步行10多分钟就是海边公园和海景。现在随着海南旅游岛的获批,她的房子已经涨到90余万。

  采访结束,小A笑着说,“年轻时可以来北京这样的城市寻梦,但如果在这样的物欲城市迷失了自我,成为高房价的奴隶,生活就仅仅成为了生存。”

  【分析】

  逆向流动渐成潮流

  在千军万马都想挤入北京城时,小A的选择显得非常另类,也遭到周围很多人的不理解,甚至有人直接说,小A就是被北京淘汰出去的失败分子。

  地产大腕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就持这样的观点,认为承受不了北京的高房价只能说明自己能力不行,就应该被淘汰,去二三线城市,甚至回到农村。

  但小A并不在意这些看法,“生活是自己的,房子不是生活的唯一,如果把自己最好年华的二三十年都拴在房子上,是一种悲哀。”她认为目前北京占据首都的优势,的确在资源垄断上有着鲜明的优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与其他城市迥异的优势差距会逐步缩小的,今天的北京固然美好,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城市永远就悲惨下去。”小A相信中国未来的发展,更相信中国未来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超级城市。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社会资源长期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因此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向这些城市聚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小A这样的人并不是个例,在高房价、高生活成本和高工作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从北京上海这样的人人钦羡的城市撤离,向二三线城市转移。

  他们往往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其中不乏优秀人才,但在更为理性的生活理念和发展规划指导下,主动撤离大都市,转向生活品质更高、发展空间更好的二三线城市。

  潜流2

  蚁居一族

  【案例】

  小张,4年前毕业于某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现在在上地一家IT公司质检部工作,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

  小张“蚁居”在海淀西三旗一小区,每月租房花费700元,整套房子由一个在中关村工作十几年的中年人租下,他自己住主卧,其余两间转租给小张和另外一人。小张的房间大概12平米,一张床占了大部分空间,加上一台台式电脑,房间显得很局促。对于现在的居住条件,小张表示还是差强人意,离其工作的公司不远,租金也可以承受。小张换过不下5次房子,有的是因为租住房间面临拆迁,有的是房东执意涨租金,有的是“条件实在太差了,洗澡都没热水,合同到期后,就换地方了”。对于有没有想过买房,小张说倒是想买,不过哪得买得起啊。自己一个月剩不到1500块钱,工作几年了攒了也没几万块钱,付首付都不够。现在房价实在高得离谱,说实话还真不敢想买房的事。就像附近的楼,刚来北京的时候一平米不到6000,好像还不好卖,这边的限价房现在都6000多了。

  小张说,当初签工作的时候,除了现在所工作的公司,自己也拿到了某航天研究院的offer,由于前者薪水多出500多块钱,小张选择了前者。小张表示,自己现在后悔当初的选择了,因为这家研究院可以解决北京户口问题,有了北京户口才有资格购买政策房。“不过,好像就算有了北京户口,想买到北京政策房也没那么简单”,小张说,“我一个同事就是这样,30几岁了,有北京户口,也还没买房”。

  至于会不会坚守北京,小张坚定地说肯定不会,这段时间他甚至考虑报名参加老家的公务员考试。虽说老家不如北京繁华,公务员工作也许沉闷,可是生活也许会轻松很多,小张如此表示。

  【分析】

  高房价造就蚁居一族

  “蚁居”一族们通常是指大学毕业5年以内,每月几千元收入,除支付房租和生活费之外,基本没有节余的这部分人群,他们生活在狭小的出租房中,往往几人合租在一起,条件好的自己住一个单间,条件差点的几个人住一个房间,甚至地下室。

  对于“蚁居”一族来讲,在北京买房根本是不敢想的事,自己这样的生活要持续多少年也还未知,走一步算一步。至于“蚁居”们的出路,有的离开北京去他乡发展,有的回到老家,有的依靠家里为自己在北京置个家,但是大多数仍然在高房价下的迷惘中徘徊着。

  【案例】

  小满, 2008年毕业于北京某所传媒类高校,专业广告学。

  每月3000元工资,50元的交通补助,顶多还有一顿午餐,这就是小满全月的收入。除了每月房租800元,小满每月还要拿出一部分给正在武汉读书的弟弟,加上同学聚会之类的应酬和其他花销,“基本都不会剩钱”,小满笑说,“幸亏有信用卡这个东西,每月一发工资都是先去还信用卡”。

  小满与人合租一套二居室,两人一人一间。房子就在小满毕业学校附近小区,现在要回住处,必须先经过一片正在拆迁的小区。房间不大,却很整洁。

  对现在的住宿环境,小满还比较满意,“挺干净的,也算安静”,还有就是“自己对周边也习惯了”。上班的话,小满多会选择地铁,“早晨不会堵车”,就算晚上不堵车,也不坐可以直达的公交汽车,“汽车里太冷了,宁愿转两次车也要坐地铁”。

  至于有没有想过买房,小满说,“这根本不是我该考虑的事,根本买不起。现在跟着老婆孩子一块看电视,只是个幻想啊。房子都还没买,又怎么谈结婚生子呢?”小满说大学时班级一共30个人,现在还在北京工作的差不多还有一半左右。“每家情况差不多,好的可能每月能拿到4000元多点,不过也没听到有谁买了房。”

  小满说自己在北京呆了都快6年了,他还没去过故宫。如果在其他城市有好的工作机会,自己还是乐意去做。

  【案例】

  小孔,2008年毕业于京外高校的金融学专业。

  第二次考研失败后,小孔就开始寻找工作了,现在在一家贷款中介公司工作,“国内的企业要购进国外的设备,我们帮着弄”。小孔来北京的原因同大部分人类似,“北京机会较多,希望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小孔工资一月3000元左右,日常消费多集中在房租和生活消费,占三分之二左右。小孔租住在朝阳区管庄北京新天地,房租每月800元。“就这一小房间,都五环外了,还这么贵”, “同学陪着找房子找了三天,才找到这个”, “本来觉得房租挺高的,看了一圈之后才觉得这里算是比较实惠的”,小孔说。小孔在大望路附近工作,他表示,住地离地铁也算较近,交通还算方便,所以自己对租住房子还是基本满意的。至于有没有想过在北京买房,小孔笑说,暂时绝对不会买房的,而且自己的工资买房如同天方夜谭,“北京房价太恐怖了,来之前知道北京房价高,来到北京才亲身体会到,交通便利的地段,尤其是靠近地铁的,房价真是相当高啊”。

  因为刚到北京不久,小孔表示他会在北京工作一段时间再考虑要不要继续留在北京“飘着”。

  潜流3

  居住远郊化

  【案例】

  小刘,公关公司工作,来北京5年,月收入5000元。

  小刘来北京5年了,一直是租房子,跟朋友合租。现在年龄一天天增加,想买个房子安定下来,也该准备成家立业了。可是,现在这房价,他觉得买房已经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小刘在一家公关公司上班,月收入5000元左右,除去房租和日常开销,前三年,一个月也就能攒下2000元钱,后来收入有所增加,年底也有些奖金了,不过这5年的积蓄也就20万元左右,可是用20万元想在五环内买房子已经是天方夜谭。目前五环内的房子已经接近20000元/平方米,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就要100万左右,首付2成,还要缴纳一些费用,20万元是非常紧张。于是,小刘只好把置业的目光撒向五环外,甚至六环。可是,目前六环内都基本没有10000万元/平方米的房子了,小刘无奈地说,“看来,我只能去远郊置业了”。

  【案例】

  小美,山西人,毕业后来京,至今三年。

  小美找了份不错的工作,月收入7000元左右。本来想在大望路附近买套小户型,可是大望路那地方的房价一涨再涨,都逼近30000元/平方米,小美的置业梦想彻底破灭。以小美这样的月收入,买这样价格的房子实在不现实。最后,小美只好退而求其次,在通州购买了一套一居室的二手房,她对记者说,“我先住着,算是个过渡房,等收入增加了,就把这房卖掉,再购置大点的房子。”类似小美这种中等收入被远郊化的居住者在逐渐增多。

  【分析】

  中等收入家庭全线“远郊化”

  如今,北京东部的通州五环外到六环内二手房均价已经12500元/平方米。南部大兴的二手房价格已经在“地王”的带动下达到了13000元/平方米。东南五环周围亦庄区域的二手房成交价格在每平方米14000元左右。西部良乡、模式口一带二手房平均成交价格在9000-10000元/平方米左右。北部回龙观等区域均价达到了14000元/平方米。

  根据北京统计局公布的1-10月城镇居民收入22316元计算,家庭年收入在5万左右,这一收入需要购买六环内即使是二手房也需要苦挣20年以上。

  亚豪机构副总经理任启鑫认为,中低收入购房者被高涨的房价挤出城市中心,往郊区迁移已成事实。尽管近几年北京加大保障房的开发建设力度,但能够纳入保障房范畴内的中低收入群体毕竟有限,大量外来人口和毕业留京的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购房形势,受制于收入和购买力的不足,这部分处于夹心层的群体不得不选择购买更远位置、更低价格或更小户型的物业,造成了住房消费的外移。这种现象促进了北京远郊区县或周边小城镇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包括燕郊、香河、天津、涿州等地区近几年的商品房供应显著增加,购房人的主体是在京工作的中低收入群体,显示出与北京住宅郊区化之势相伴的是被北京高房价挤压导致的中低收入群体购房外移现象的发生。

  任启鑫认为,尽管政府采用了加大远郊轨道交通建设的方式分散购房需求,采用加强新城产业规划的方式减少人口流动,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但短期内难见成效,反而带来了城市近郊区以及轨道交通沿线房地产市场的透支式发展,成为快速拉升郊区房价的助推器,从郊区地价也在节节攀升可以看到这种势头。

  潜流4

  “啃老族”增多

  【案例】

  小吴,山东人,25岁,图片编辑。

  老家山东的小吴今年25岁,在北京工作,还没结婚的他准备在北京买一套小户型,但工作2年的他每月收入只有几千元,也没有存款,只得把父母用来养老的30万全部搬出来买房,50几岁的父母都已经退休,以后的生活只能靠退休金和养老金。小吴说:“这30万只勉强够个首付,如果买一套六环边的小一居,也要60万左右,以后还要面临每月几千元的月供,虽然父母给了钱,但自己身上压力仍是一点没减小。”

  【案例】

  乔乔,25岁,国企员工。

  乔乔是地道的北京人,准备2010年和男朋友结婚,买房的时候是两家各掏一半,共凑了40万,乔乔和男友在南三环贷款买了套小一居,每月还要还2000多元的月供款,乔乔觉得自己身上担子很重,现在透支了老人的养老钱,等以后老人年纪大了,自己和男友又都是独生子女,两人每月也就5000元的收入,还了房贷只剩3000元,还要赡养四个老人,这还不算自己小家的支出,至于生孩子以及其将要带来的开支,乔乔是想也不敢想。

  【分析】

  “啃老”也无奈

  “啃老族”这个词是从“尼特族”而来的,尼特族是NEET在台湾的译音,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然而现在楼市中大家常说的“啃老族”却不是这种含义了,是指那些虽然辛勤工作,却由于房价较高,不可能用自己工资买房的年轻人,为了结婚成家,不得不把父母压箱子底的钱都搬出来为自己买房子。记者身边,买房子的10个人里面就有七八个是“啃老族”,随着房价的节节上涨,“啃老族”的群体也愈发壮大,国外的“啃老族”多是因为自己不上进而为社会批判,而生活在北京的“啃老族”却承担着很重的压力与无奈。

  【专家观点】

  社科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于建嵘

  高房价影响整个社会心态

  对于高房价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教授表示,现在的高房价对中低收入者,尤其是年轻人影响最大,某种程度上,高房价致使这些人的生活无法稳定。还有就是,高房价加剧了社会断层,因为房产行业使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拉大了贫富差距。于建嵘说,总的来讲,高房价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心态。而高房价最大的影响就在于,加重了社会新生代的压力,如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年轻人会感觉一辈子买不起房子。

  不只是高房价问题

  对于高房价下的蚁族、人口外流、居住郊区化、啃老等现象,于建嵘教授称,这些并不只是有关房价的问题,这些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于建嵘教授表示,这些肯定跟房价有很大联系,不过高房价并非唯一决定因素。

  无房者的“飘移感”

  “在高房价背景下,越来越富有的人会对城市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于建嵘教授说,“没有房子的人会越来越呈现一种‘飘移感’,因为人要有根,而房子就相当于人的根;没有房子就会产生无所依靠的四处飘移的感觉。”

  保持好心态

  面对房价,中低收入者,尤其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肯定会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于建嵘教授表示,这些人应该要保持好的心态,对于买房要量力而行。“我不推荐做房奴,房奴生活太艰难了,”于教授说,“大不了租房住。”

  某种程度上,过高的房价反映了社会利益分配的严重不公,于建嵘教授如此评论,对此,国家的政策很重要,需要相关的制度安排来保障中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任 陈涛

  影响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

  不要总以悲悯态度看待“蚁族”不要太急功近利

  蚁族、人口外流、居住郊区化、啃老由许多不合理因素导致,不只是市场在起作用。当然这些都是在高房价背景下发生的。当然也不能过度悲观地看待这些现象,不要总以一种悲悯的态度看待他们,例如蚁族也体现出了努力为生活打拼的积极状态,这些积极因素也是市场经济中值得保留的。如果整个社会都面临这个问题,政府就应该采取相应的公共政策来调节。不过,制定公共政策应该审慎。廉租房可能是一种较好的尝试,政府作为主体,保证力会强一些。还有,制定住房相关的公共政策,可以借鉴公共交通方面的经验。这些现象与高房价有很大的关联,不过,是否由高房价必然导致还有待考证。

  不要太急功近利

  在高房价背景下,社会发展可能呈现很多后果,不能太过绝对地说会导致某种趋势。一方面,如果人们太过急功近利,不免出现社会病态现象,如《蜗居》中不得不寄居在别人身上;也不排除有些人为了下一代会铤而走险;还有就是会令社会,尤其是年轻人对整个社会、未来充满焦虑,对他们的心态、价值观建立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社会也可能不会完全朝着可悲的方向发展。相信中国老百姓有能力应对这种情况,他们愿意付出,会努力坚持下去,这是一个过程。当然,这也要取决于当事人的价值观、追求。

  还有就是,从学者角度看,高房价会导致很多年轻人很早就丧失自由追求的动力,他们应该具有的自由奔放、富于开创性的东西慢慢就会丧失。因为高房价下,人们不得不求稳定,不会轻易发生变故。年轻人沦为房奴,一开始工作就是为了供房,这样他们就会被拴了起来,就不会轻易尝试新东西、新挑战。这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很可怕的。希望整个社会对此能多些意识,多些反省。

  年轻人需定力

  生活中一些看起来很必要的东西,其实可能并没有那么必要。当代人应该给自己一个放松的空间,应该去追求更有价值、更重要的东西。房子不应该来干预自己的追求、价值,面对社会压力以及诸多不确定,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勇气和定力。还有,需要一些集体声音对公共政策产生一种影响。对于高房价,人们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人们可以采取适当行动、以恰当方式发出声音以影响公共政策。

  本报记者 鲁欢 赵丽萍 张蓓 实习记者 齐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