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风云(二)
王先金 编著
第九章 戴安澜阻击日寇 刘放吾救援英军
史迪威决策错误 戴安澜将军牺牲 (12)
美国第10航空队调往北非与阿拉曼会战
1942年5月初,原定于缅甸战场的美国第10航空队突然调往北非,是因为北非英军在隆美尔指挥的德意军队打击下,已接近崩溃。如果北非失陷,英联邦等于折断了脊梁,英国本土同远东和澳洲之间的联系被切断,无法动员英联邦雄厚的人力物力资源。控制了北非,不仅英联邦之间拧成一股绳,面且可以西西里为跳板,进攻意大利,打击希特勒占领的欧洲"柔软的下腹部",而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考虑是"先欧后亚"。
1942年1月下旬,也就在中国远征军出征前两个月,德国隆美尔元帅的"非洲军团"从布鲁加港开始了进攻,2月占领班加西并控制了整个昔兰尼加。6月突破英军加查拉防线,并攻占托布鲁克,迫使守军投降。7月追击马特鲁之溃军,超过埃及边境,直逼英军北非最后一道防线阿拉曼防线。隆美尔"非洲军团"之所以取得胜利,关键在于凯塞林第二航空兵团瘫痪了英国马耳他岛空军基地,获得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并对地面战斗实施了火力支援,以及保障了地中海航线的畅通,使得隆美尔"非洲军团"作战物质得到及时补充。
当美国在5月初决定将用于中国远征军的地面装备和作战飞机紧急调往北非后,形势立刻发生逆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相持阶段,英军马耳岛的空军基地重新活跃,英国空军迅速掌握了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几乎完全切断轴心国地中海航线,使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得不到装备和燃料的补充。在8月最后一个星期里,英军获得50万吨补给品,而德意军队只获得1万吨补给品。在坐以待毙的前景威胁下,隆美尔被迫同英军在阿拉曼一线展开决战。丧失制空权和燃料短缺的"北非军团"在决定北非命运的阿拉曼战斗中遭到惨败。
阿拉曼会战后,在北非战场的德意军队彻底丧失了主动权,并最终于1943年5月12日向英美军队投降。
隆美尔元帅在自己日记中,分析阿拉曼会战失败原因时写道:"英国人的空中优势,已经使我们过去战无不胜的战术规律,都随风飘去了。除了我们自己也有一个强大的空军以外,对于敌人的空中优势,就再也找不到第二个真正的答案。"
参阅资料
1.《毛泽东诗悼戴安澜》郑千山/文《春城晚报》1995.6.26 (1995.07.09)
2.《惠通桥"重走滇缅路"之五》郑千山/文《春城晚报》1995.10.10
《令人回肠荡气的"筑路歌"》文经/文 (同上) (1995.10.14)
3.《第一位获美国勋章的中国人》《文摘旬刊》1998.7.10
原载《江淮时报》1998.6.23 (1998.10.27)
4.《一分钟改写了历史》沙 平/文《文摘旬刊》1999..1.1
原载《文史精华》1998.12 (1999.01.10)
5.《改写历史的一瞬间》张定白/文《文摘旬刊》1999.11.5
原载《文史精华》1999.8 (1999.12.05)
6.《史迪威与中国》杨耀健/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10北京版
(1992.2.2529笔记于镇源金矿 2000.4.16)
7.《蒙巴顿险步山本五十六后尘》高 峰/文《作家文摘》2000.4.11
原载《北京晨报》2000.3.26 (2000.04.14)
8.《宋子文传》 杨 菁/著《作家文摘》2000.8.1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2000.12.20)
9.《撒切尔夫人面谢中国英雄》《文摘周刊》2000.5.1
原载《民主与法制画报》 (2001.05.13)
10.《冯玉祥自传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选载之五) 冯玉祥/著《作家文摘》2002.8.27
(2002.10.08)
11.《中国远征军与阿拉曼会战》倪乐雄/文《文摘周报》2002.11.25
原载《看世界》2002年第11期 (2002.11.27)
12.《史迪威将军与中国上尉》甘竞存/文《作家文摘》2003.8.26
原载《文史精华》2003.8 (2003.08.29)
13.《戴安澜墓迁葬芜湖前后》张卫强/文《作家文摘》2004.3.2
原载《团结报》2004.2.12 (2004.03.07)
14.《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缘何失利》倪乐雄/文《作家文摘》2005.7.19
原载《南方周末》2005.6.30 (2005.07.24)
15.《建设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罗巍/文《作家文摘》2005.8.30
原载《解放军文艺》2005年第8期 (2005.09.05)
16.《中国远征军,不容忘却的历史》张云飞/文《参考消息》2005.8.4
(2005.09.11)
17.《"中国远征军真正的前锋》《文摘周刊》2005.9.13
原载《参考消息》2005.9.6 (2005.09.14)
18.《道听途说话沈醉》(下)萨苏/文《作家文摘》2005.7.29
原载《特区文学》2005年第3期 (2005.09.16)
19.《戴安澜:"为民族战死沙场,男儿之份"》李菁/文《作家文摘》2005.9.13
原载《三联生活周刊》2005年第33期 (2005.09.18)
20.《最后一批人》方军/著《作家文摘》2005.9.20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5 出版 (2005.09.25)
21.《痛歼日军第33师团 中国远征军威名远扬》王宏德/文《文摘周报》2005.7.22
原载《环球军事》2005年7月下半月版 (2005.09.26)
22.《滇南抗战的关键一役----惠通桥之战》李强、王纪侠/文《文摘周报》2006.5.30
原载《环球军事》2006年第5期 (2006.06.02)
23.《抗日名将孙立人》李维民/文《作家文摘》2006.11.21
原载《军事历史》2006年第11期 (2006.12.09)
24.《国民党五大"抗日王牌军"的兴衰》何新春等/文《文摘旬刊》2007.1.19
原载《党史信息报》2007.1.3 (2007.02.14)
25.《国魂----抗战画史》李文/文 金爽/图
团结出版社2005.7 出版 (2007.03.29)
26.《史迪威与杜聿明在缅甸战场上的纠葛》《作家文摘》2007.4.17
原载《军事历史》2007年第1-2期 王楚英口述 张明金整理(2007.05.27)
27.《撒切尔夫人面谢刘放吾将军》沈飞德/文《文摘旬刊》2007.8.10
原载《上海滩》2007.8 (2008.08.26)
28.《"我的团长"的真正历史:仁安羌战役》于东辉 《作家文摘》2009.3.31
原载《中国经营报》2009.3.23 (2009.06.02)
29.《滇缅公路》寸树刚/文 《云南老年报》2009.7.13 (2009.07.15)
30.《杜聿明与史迪威:由握手到嫌隙》王楚英/文 《作家文摘》2009.7.21
原载《军碑:一九四二》王楚英/著 京华出版社2009.6 (2009.08.08)
31.《参谋团误导蒋介石》王楚英/文 《作家文摘》2009.7.24
原载《军碑:一九四二》王楚英/著 京华出版社2009.6 (2009.08.13)
32.《孙立人仁安羌营救七千英军》王楚英/文 《作家文摘》2009.7.28
原载(同上) (2009.08.16)
33.《壮志未酬 戴安澜殉国》王楚英/著 《作家文摘》2009.7.31
原载(同上) (2009.08.20)
34.《第5惨烈归国路》王楚英/文 《作家文摘》2009.8.4
原载(同上) (2009.08.22)
35.《蒋介石三拒史迪威》王楚英/文 《作家文摘》2009.8.7
原载(同上) (2009.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