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感觉不到幸福


 

中国人为什么感觉不到幸福
作者:韩和元
沃顿商学院教授Betsey Stevenson和Justin Wolfers,在一篇由他们联合发表于《布鲁金斯论文集》的文章——《经济增长和主观幸福》里指出,在同一国家,高收入人群通常比穷人更幸福。同时,他们也发现人均收入高的地区,人们的幸福感往往比那些人均收入低的地区更强。由此他们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无论是在同一地区内部还是在不同地区之间,幸福与收入是呈正相关的。正如数据所显示,当一个地区的人均收入增加,当地人民的平均幸福感就会相应增强。而当人均收入下降,其平均幸福感也会降低。
但令Betsey Stevenson和Justin Wolfers困惑的是,美国的事实成为了一个例外,如数据显示的,在过去30年里美国的人均收入一直在稳步提高,但是报告的平均幸福感却并没有因此而相应的提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背离呢?Betsey Stevenson和Justin Wolfers认为原因很多,譬如比如不同时期的数据不具可比性,但他们认为有一点却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在人均收入稳步增长的30年里,美国国内的收入差距却也在日益扩大。
Betsey Stevenson和Justin Wolfers的这一结论得到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的支持。在保罗的《美国怎么了》一书的第二章,他就这样写道:“‘前新政’(Pre-New Deal)时期的美国如同21世纪初的美国一样,是一个财富与权力分配很不平均的国家。”
克鲁格曼给出的数据是,在新政前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收入最高的10%的人群占有43.6%的社会总财富,其中最富有的1%的人就占有全部的17.3%。而新政后这一现象得到改善,但最近30年来这一现象却又开始恶化,到2005年,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超过极度不平等而被克鲁格曼称之为镀金年代的20世纪20年代。以2005年为例,最富有的10%的人群拥有社会总收入的44.3%,高出“前新政”时期1.3个百分点,而最富有的1%的人群的收入占比也比前新政时期多出0.1个百分点,达17.4%。
               
与克鲁格曼列举的数据遥相呼应的还有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份财富报告,该财富报告书告诉我们,在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5%的家庭掌握着该地区至少50%的国民财富,诚如保罗.克罗格曼所说的:二战后的最初几十年里,“镀金年代”的种种不平等都成为远去的传说——然而,如今他们又归来了。
而这份报告书同时告诉我们的还有另一个事实,那就是在中国0.4%的家庭却占有整个国民财富的70%。这个数值不仅远高于当日深处“镀金年代”的美国,也远高于克鲁格曼所指出的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2005年的美国。
Betsey Stevenson和Justin Wolfers的研究成果事实上已经为我们解释了,过去30年内,中国的人均收入虽然有了巨大的提高,但是人们的幸福感却并未提升的原因了。那就是,如同30年来的美国一样,在这段时期,人均收入虽然提高了,但国内的收入差距却也正在日益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