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南北朝时期的范缜与他的《神灭论》,以及就此问题与“菩萨皇帝”梁武帝萧衍及其大臣们关于有神与无神的一场争论,大多数中国人都是知道的。
然而,对于范缜与“菩萨皇帝”梁武帝萧衍的关系,经及这场争论的最后结果,怕是很少有人知道了。
范缜比梁武帝萧衍大14岁,祖上也是士族大户,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家道已经中落了。因此,范缜从小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并以孝顺而名声在外。范缜不仅天资聪慧、而且勤奋好学,因此才华横溢。南齐时,他曾经出使北魏,其学识、患者与睿智博得北魏朝野的交口称赞与尊重。
年轻时的梁武帝萧衍与范缜,在南齐时曾经是很要好的朋友,而且在学问上互相倾慕。南齐时的宰相,竟陵王萧子良周围聚集着萧衍、沈约、范云,等八个当时的名士,号称“八友”。其中的范云是范缜的堂兄弟,而他与“八友”也很熟悉,因此,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各种问题,特别是佛教问题。每次范缜一出场,必然会引起一场关于有神无神、有佛无佛的争论。萧子良曾经遍请高僧来与范缜争辩,但是却没有人能够辩得过范缜。后来,范缜更是写出了一部《神灭论》的书,在当时影响颇大。
后来,梁武帝萧衍起兵时,范缜竟不顾有孝在身、需要在家守丧的祖制,穿着孝服就去迎接萧衍。据说两人见面之后畅叙友情、非常尽兴。范缜向来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绝不是那种攀附权贵、阿谀奉承之流。因此,他的这一举动应该是对萧衍的人品与志向的认同与赞同。
因此,梁武帝萧衍即位后即任命范缜为晋安太守,天监4年(公元505年)又任命他为尚书左丞。但后来因事被贬到广州。
在梁武帝萧衍下诏“舍邪入正,皈依佛门”的消息传到范缜耳朵里时,范缜不顾自己被贬的境遇,将其旧作《神灭论》充实完善,并交给亲友们传播,范围越来越广。
但是,梁武帝萧衍不但没有处分不听话的范缜,反而将他召到京城,并授予其中书郎和国子博士的职位。然后,梁武帝萧衍又分布了一篇名为《敕答臣下神灭论》的诏书,强调“神不灭是儒、释、道三教经典里的共同原则。企图以此来反驳范缜的“神灭论”因为范缜是以儒家常说来反对“神不灭”的。
梁武帝萧衍在诏书中说:“假如谈论‘无佛’,应该设立一些论点,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认证它的宗旨以辨别短长就佛理以屈佛理。那么‘有佛’之理站不住脚,‘神灭论’就自然可以大行其道。”他没有想到的是,范缜竟然积极响应,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将自己的《神灭论》重新改写,整理出31个问题及答案。
梁武帝萧衍赶紧组织王公朝贵64人,口诛笔伐,一共发表了75篇批驳《神灭论》的文章。然而,范缜却毫不畏惧、从容应对。史载,范缜竟然“辩摧众口,日服千人”,辩才是好生了得。就连当朝最能言善辩的东宫舍人曹思文都不得不承认自己“情思愚浅,无以折其锋锐”。
这一场辩论,始终是范缜的《神灭论》占据上风,但是,梁武帝萧衍自始至终都表现得很宽容。既没有以皇权对范缜进行任何形式的惩罚,也没有以官方的名义禁止《神灭论》的出版与传播。范缜一直在中书郎和国子博士的职位上干到去世为止。
仅就这一点来说,梁武帝萧衍的胸怀就远比那些动辄以文字治人罪的帝王要宽广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