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温总理就此问题广泛听取意见,并在第5次座谈会时与学生和家长代表进行了沟通和交流,积极问计于民,由此足见中央重视的程度。其目的旨在通过十年时间的努力,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协调发展,使教育资源更多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
那么,现阶段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主要在于哪些因素?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是资源投入总量不足,二是资源数量分配不均,三是部分地区使用教育资源质量不高。
先讲教育资源投入总量不足,即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偏少,而且是持续的、多年的偏少,不仅与发达国家的教育经费相比偏少,与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经费相比也令人汗颜不已。
二是教育数量分配不均,即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仅仅体现在东部、中部、西部这些区域的不平衡,即使在同一个省内,也存在区域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平衡。有些地区持续大量的教育经费投入,而有些地区则是多年没有后续投入,而在这些地区内又存在城乡差异的不平衡。不唯如此,即使在同一个县区范围内,同处在在城市或者同处在乡村来比,政府对于辖区内同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投入也不平衡。
三是部分地区教育资源使用质量不高。财政性教育投入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手里,因此在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不存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反而出现“重金打造”之下出现部分浪费的迹象。有些区,对其区内的一所学校动辄砸下几千万甚至一两个亿来改善办学条件,高中的公办校舍里学生宿舍布置空调,热水洗澡间,免收学生水电费,周末免费班车接送往返等等。在此当中,我们应当思考一下,是否存在教育资源的浪费。
反观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等急需教育资源投入的地方,有学者经过调查指出,自2005年开始推进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反而把配套经费降了下来,主动提高教育投入的动力不足。
中央一项良好的措施,在跨过省,穿过市之后,演绎了一出“变形记”。对此,可作好四项应对措施:
一是加大教育资源投入的总量。对于此,长篇累牍的言论到处可见,不再赘述。
二是应该由中央派驻调查相关小组分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具体作好相关调研工作,将一些薄弱学校的情况弄清楚,并将其归类,合并学校或者需要加大改造力度或者需要重建等予以分类,便于后续的优化资源配置。
三是鉴于中央在教育资源投入这一块不足,中央可向各省根据其财政收入按比例进行专项教育经费的提留,再统一足额向定向薄弱学校转移支付,做到专款专用。
四是切实监督省市区在教育资源投入方面的使用情况,不仅看其投入的数量、增长的幅度,还要看其具体使用在学校的范围、涉及学生的人数,投入以及产出等情况予以综合考虑。
温总理提出要用十年时间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实任重而道远。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重道远
评论
编辑推荐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