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冬雪之旅(三)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伊萨尔河畔,是德国主要的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也是欧洲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慕尼黑同时又保留着原巴伐利亚王国都城的古朴风情,因此被人们称作“百万人的村庄”。 慕尼黑在所有德国城市中经济实力最为强大,在德国的3个百万以上人口城市中失业率最低(5.6 %,另2个城市是柏林和汉堡)。

玛利亚广场,圣母像,市政厅塔楼上的组钟12个钟点由12个骑士组成,是否是德国著名的布谷鸟挂钟的原型就不得而知了。

 

在欧洲行,最好看,但也是最平常的风景,莫过于教堂与广场了。大概西方人认为安放精神的地方才应该是最宏大最庄严的,想想我们,到有一些疑问了,我们的精神归于何处?写字楼还是政府办公厅!英雄纪念碑也许算,但总不能天天去郊游吧,遥想毕业那一年,三五好友相约去文庙,也算为书生时代做一总结,结果留在记忆中的影像,不是孔夫子,而是小瓷都,一声叹息。。。

承担太多的商业气息,充其量也就只能是旅游景点;只有承载着人文气息,才能称之为名胜。

慕尼黑市政厅塔楼

从德累斯顿乘坐飞机前往慕尼黑,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慕尼黑停留的时间仅仅只有几个小时,但既来之则安之。下了飞机直奔慕尼黑最主要的商业区-步行街,真正的购物现在开始。

不管是汉诺维还是德累斯顿,大街上的都是很稀少,对于在北京生活的人来说,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来到慕尼黑,这种感觉一下荡然无存,慕尼黑市中心的人可以和十一期间的王府媲美。

欧洲的雕塑,与建筑融合的挺和谐。

慕尼黑街头的喷泉池

慕尼黑剧院外景

街头偶遇的曾经同事

安全义务员派发宣传手册

德国之行,从法兰克福开始,到慕尼黑终止,算是全部结束了,几天下来,最大的感觉确如导游所说,是日耳曼人的方脑袋,一切井然有序,据说德国家庭的厨房都有天平和量杯,无法理解我们诸如“盐少许”的概念。还是把导游的话加工下做为德国之行的总结吧:

德国在二战遭受巨大损坏,战后全国人民在政府一声令下,全部热情投入于城市建设,所以看到的大多都是比较新的建筑和布局。日耳曼人种素质普遍较高,守秩序,不懂变通,所以也就造成了德国缺乏艺术大师,但盛产哲学家,康德、尼采、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同时德国也产生了大量音乐大师,如巴赫、贝多芬、舒曼、施特劳斯。。。这是一个经济与制度都高度发达的国家。

为什么音乐家独立于艺术家,而相近于哲学家,这个我不太清楚。就如同考工程硕士的时候,是语文老师教逻辑,而不是数学老师教逻辑一样的道理吧。此行德国,无需理解,只需感受就很好。

德国,总的来说,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