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被去世” 谣言需问出处


韩浩月

 

如同海上大浪迎面打来又迅速遁去,发生于12月6日晚金庸“去世”的谣言,在很多人还不知晓的情况下,完成了“它”的诞生、传播与消亡。

 

尽管金庸今年6月份已经“被去世”过一次,尽管隔三差五地铁小报就常有人吆喝刘晓庆、刘德华等明星猝死,但人们对待这类消息仍然不具备免疫力,归根结底,这还是“消费名人”的潜意识在作祟。

 

这次金庸“被去世”的消息传播平台,是眼下最流行的微博。而微博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一键传播”,点一下手中的鼠标,就完成了对一个“大事件”的参与。谣言编织得煞有介事,其实在点击转发键之前,多加几十秒钟的思考,或会避免成为谣言的跟风者,以金庸这次“被去世”为例,考证一下谣言始作俑者的身份,通过该人以前发布的微博内容,对其所发信息的真实性做一下基本的判断,或者到可信程度较高的网站搜索一下有没有相关报道,都是件很简单的事情。

 

金庸的“被去世”,又给轻信者上了重要一课,而且是具有侮辱性的一课,因为谣言制造者的智商并不高,比如,谣言中提到的“圣玛利亚医院”根本不存在,有责任的转发者完全可以搜索一下这家医院的信息,通过致电或者别的什么渠道对消息加以验证,但急切参与的快感还是压过了调查取证的那一点点困难,让一颗不怀好意的“水滴”衍变成了扰人耳目的“巨浪”。

 

金庸“被去世”事件来得快去得也快,这表明微博虽是谣言的温床,但也具有越来越强的“自纠”能力,经历一轮轮谣言的洗礼,会有很多人增加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但要相信,谣言绝不会因为人们的警惕性提高而销声匿迹,假消息的制造者仍会费尽心机地挑逗大家的那颗“八卦心”,利用人们的那颗“善心”。

 

就目前的网络环境看,彻底追查所有重大谣言发布者的责任,还不是很现实的事情,因为有的微博谣言来自别的论坛或者QQ群,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源头,另外,由于网络的虚拟原因,追查到谣言制造者的真实身份需要公安部门的参与,如果没有引起较坏的社会影响,或者受害者多像金庸这样付之一笑,最后也会不了了之。

 

网络提供了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而谣言却是对人们自由交流、传递真实信息最大的一种破坏行为,如果不加禁止,最终伤害的是被我们所信赖的这个平台。所以,即便不能追查谣言制造者的责任,也要寻找到谣言的出处,这种寻找过程,其实也是一次自我教育过程,不被谣言蛊惑,谣言也便失去了其病毒式的传播能力。而我们本身,亦要从根本上反思谣言传播的动力何在,不让轻率地相信和对轰动新闻的热衷心理左右了自己的正常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