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摘 要】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泉,我们不能把创新只理解为创造、发明与发现一个层面的含义,认为它是一般人不可愈越的,需要高深理论和丰富知识的人才可能有所创造。其实,创新就在我们身边,每一位劳动者都是创新主体。本文通过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劳动者是创新劳动集群基源;高职创新教育重在意识构建等三层论述,论证了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观点。
【关键词】劳动创新;创新集群;创新教育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创新,有观念创新、理论创新、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体制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多种内涵。
我们通常所讲的自主创新,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原始创新,在各个领域内获得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各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吸收全球科学成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即二次创新)。例如我国的高速铁路技术,就是在消化吸收了法、德、日等外国速铁路技术基础上的创新与再创造,创造了世界铁路第一速度。
我们不能把创新,看成是“原始创造”这一种含义,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提高效率、方便快捷、便宜普及、提高价值、质量提升、有利可图、广受欢迎、降污减排等等,也是创新,甚至也可称为发现与发明。
2010年11月22日,来自陕西清涧县和白水县的两位农民——58岁的惠国海和47岁的曹谢虎,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组织的农业与食品论坛。在论坛上,他们用幻灯片形象、生动地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他们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当地建立的苹果试验站和红枣试验站,以及科学种果、种枣致富的情况,展现了当代中国农民的风采[1]。
现代社会的创新,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不是任何人的专利。高等学府的知名教授和学生,以及普通工人、农民、职员,都是创新主体。
根据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发布的《IBM2006年全球CEO调查》,发现企业的创新观点主要来自员工(41%)、事业伙伴(38%)和客户(36%),而仅17%的受访者认为创新是透过研发而来。
一、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
目前,大多数人认为: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劳动者,只需要按设计师设计出的图纸和建造方案实施,基本没有创新的空间与需要。因此,高职教育只注重工艺、技术的训练与规范、标准的教育。人不是机器,现代人的劳动,都是创造性劳动。
全国劳动模范、东风汽车公司装配工王涛,装配调试汽车15万多辆,质量全优,还写出了数百万字的技术专著;北京21路公汽售票员李素丽,居然练就了与乘客交往的心理学家、语方学家和外交家的本领;青岛港的吊车司机许振超,一年内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成为著名桥吊专家。
生产实践是技术与能力提高的本源。高职教育之所以倡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行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其出发点就是把课堂教的死知识、工艺规范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人在劳动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主动学习,深刻领会、体悟操作、人机对话过程中隐含的知识、规律与问题、不足。
高等学府,尤其是高职院校,预期培养生产一线的劳动者,迫切需要来自生产一线的鲜活知识。教材,永远落后于社会实践,永远不可能复制实践中的知识全部,尤其是劳动过程中的隐性知识;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都是规范化、系统化、理论化了的再加工知识,遗漏、缺失、偏差、固化、表述不准等等,不可避免。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社会生产、生活具体行为中的隐性知识大量存在,需要有知识基础的“有心人”,去发现、概括、总结、提练,提出解决方案,一个一个隐含的问题被攻破、被解决,就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不是在某一时刻的突变,而日积月累的渐变。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应用,指那种我们知道、并能体悟,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是一个建立重复利用知识体系的过程。它重点强调的是信息采集、组织、管理、分析和传播。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是在不断聚合过程中产生新的理念。私人知识并不能直接共享,可以进行传递的仅仅是知识中的有关观点和信息。他人在接受信息后,要对其进行深入地感知、理解和内化,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新知识。
内化,意味着新创造的显性知识又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化的目的在于实现知识的应用与创新。知识的创新与应用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组织能否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取决于组织能否充分利用组织的知识,能否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进行知识的更新。经过隐性到显性,再由显性到内化的四个阶段,组织竞争力得到提高,知识管理完成一个基本循环。
上述由创造知识到提高技术的转化过程,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核心,是知识生产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生产组织员工个人的隐性知识,是企业新知识生产的核心。如何有效地激发个体的隐性知识,避免转化过程中的障碍,增加转化方式的互动作用,将影响企业新知识产生水平。
生产一线的劳动者,除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这一创造新知识的功能外,现代工业社会劳动本身,就是智力运用与创造过程。
劳动,在农业社会里,它主要体现在体力的消耗,大量重复的、简单的重体力劳动,其智力含量十分低下。进入工业社会,尤其是后工业社会出现知识经济现象时,人类的劳动,是人类以产生对自身有利同时对他人无害的创造性结果为目的,运用自身智力的一种操作行为[2]。这一劳动概念中的“智力”和“操作行为”特征,把动物行为、机器动作以及习惯动作、条件反射等人类行为排除在劳动概念之外,强化了劳动中的脑力劳动占主体地位。传统经济学所称的体力劳动,即“体力耗费”,没有揭示后工业社会劳动的本质,现代人类劳动的特征,具有“创造性”,是智力的运用。
脑力劳动和体力耗费两者的对比表[3]
对比点
|
脑力劳动MENTAL CREATION
|
体力耗费PHYSICAL DRAIN
|
生物学基础
|
大脑及神经中枢系统
|
骨骼、肌肉等力学器官
|
过程
|
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分析、归纳
|
按脑力劳动输出的结果运行
|
输出形态
|
知识、信息,即人对事物的认知
|
物理力或其它能量形式
|
输出效果
|
使人对事物的认识加深或改变
|
改变对象物的物理状态
|
历史地位
|
劳动的本质和未来形态
|
劳动的一种辅助形态
|
消耗特征
|
以信息形态输出具有储存性可重复利用
|
一次性消耗在使用过程不具有可储存性
|
非人类化倾向
|
不可能完全被机器取代
|
可以完全被机器取代
|
独立存在性
|
可以独立成立存在
|
不可独立存在,即无纯粹的体力耗费
|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专门人才,是生产一线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过程,就是新知识的生产过程、智力运用过程、创造性劳动过程。高职教育如果没有创新教育的内容,只能认为我们的高职教育,只是在给机器输入程序,而不是培养活生生的人。若培养的是人、而且是人才,就必须把创新教育作为核心内容。
二、劳动者是创新劳动集群基源
现代经济社会,生产集聚度提高,通常称为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4]。
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
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意义讲,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产业群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某个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纵向一体化的发展。
产业集群不仅存在于高新技术产业,也存在于传统产业。按照创新类型可分为产品或技术主导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商业模式主导创新型产业集群。也就是说,创新型产业集群中的创新是多种含义的,不仅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渠道创新、品牌创新等,与其相伴的是创新劳动集群。
也就是说,产业集群分三个层面,一个是较低层面的集群——通常称其为产业链集群;一个是高级层面集群——即创新劳动集群;另一个就是中间层面的集群——技术与管理创新产业集群。
美国的“硅谷”、台湾的新竹、印度的班加罗尔、北京的“中关村”,就是创新劳动集群。他把科学创新的大学与企业圈在一地,高、中、低三个层面的创新劳动集中于一地,形成一个集群式创新劳动群,提高创新效率与效益。
一般来说,企业不断创造新产品、新品牌、新渠道、新商业模式,在市场上有重要地位的产业集群,属技术、管理层面的中间层面的创新产业集群。我国被誉为“东方纽扣之都”的温州桥头镇的钮扣产业集群、绍兴嵊州的领带产业集群、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广东中山古镇的灯饰产业集群、苏州吴江盛泽镇的丝绸纺织产业集群、被授予“中国鞋都”的福建晋江的制鞋产业集群、河北邢台清河的羊绒产业集群、青岛的家电产业集群、西安的民办教育产业集群等,只能说是产业链集群和创新产业集群,还算不上创新劳动集群。
过去,我们把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劳动的本质,新的劳动形态分类,应该划分为重复劳动和创新劳动。当代社会的重复劳动大多逐渐被机器所取代,人的劳动主要是创新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主体是创新劳动。
创新劳动与产业集群相对应,也包括三个层面。高层的是创造、发明、发现层面的科学、理论创新劳动;中层的是生产技术、工艺与管理体制、机制层面的技艺、模式创新劳动;低层是技术改进、效率提高、品质提升、发展空间层面的生产、服务创新劳动。产业集群的背后的动力源,就是上述三个层面的创新劳动集群的创造力支撑。
而且,三层创新劳动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动力来自高层创新劳动,中期发展动力来自中层创新劳动,近期发展动力来自低层创新劳动。通过低层创新劳动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客观推进中层创新劳动的展开,中层创新倒逼高层创新的需求。低层向上运动的需求与高层向下运动的促进,共同构成社会进步的图景。其中,低层创新是永恒持久的动力源,创新的源泉。即生产、生活、效益与资源的稀缺性的需要,逐层向上倒逼高一层的创新劳动。如化石能源的稀缺性,倒逼新能源产业飞速发展,新能源汽车日新月异。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其劳动就在生产一线,与社会生产、生活、效率、资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又与客户和消费者直接打交道,获得的专业与职业信息最直接,体会最深刻。而且,这类信息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敏感地觉察到其中的奥秘,并及时获取向上反馈,中、高层创新劳动,靠低层创新劳动需求的倒逼,是社会创新劳动集群的基础与源泉。
三、高职创新教育重在意识构建
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目标,不是要求毕业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有什么伟大的人类新发现,像内燃机、电的发现、计算机发明者一样,创造一个全新的产业,推进人类社会进步,而是在社会实践中,解决劳动、生活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对“创新”概念首次定义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特,他说:“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到生产体系中去。而‘经济发展’就是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以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5]”。
这种“新组合”包括五种情况:一是采用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征;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一个新市场;四是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五是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因此,“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它严格区别于技术发明,而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
例如:证券市场的诞生之前。1760年,伦敦的150名股票中间商在咖啡馆自发组成了一个俱乐部买卖股票,1773年该俱乐部更名为股票交易所,这是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开端;1792年,24名经纪人在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聚会,约定每日在梧桐树下聚会从事证券交易,并订出了交易佣金的最低标准及其他交易条款。这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开端。
又如,大规模生产流水线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是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濒临倒闭时,出现了传奇的艾柯卡,挽救了克莱斯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分拆;菲亚特与克莱斯勒重组。
再如,马云和阿里巴巴没有重大的科学发现,却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奇迹。
比尔•盖茨多次被人讥讽为没有自己的原创产品,但靠之起家的BASIC语言,并非他自己发明,为他带来滚滚财源的当家产品DOS是从其他公司购买的,Windows借用了施乐公司和苹果公司的技术,IE浏览器源于网景公司的创意,Office办公系统的多数软件出自微软收购的公司。微软公司虽然没有自己的创造,但他们善于“再次发现”别人的创造,更重要的是“重新组合”为新的产品,终于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典范。
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这样的“新组合”式人才,再具体一点说,就是要培养王涛、李素丽、许振超这样的创新人才。
我国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研究已经刻不容缓。任何国家,如果不鼓励企业创新,如果不鼓励劳动者创新、如果不支持创新教育,国家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建设以创新教育为先导、以企业创新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允许个人和企业尽最大限度与可能地展开各种创新,实现有效“新组合”,是推动与发展各项技术改良与革命,解决我国经济转型中的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是解决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所带来的所有难题唯一有效方法。
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其根本方法就是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发掘学生创新智能,用自由激发学生自主的创造潜力。
首先,高职院校要有创新文化氛围。我国的基础教育长期是灌输式教育,所有考试题目,都有标准答案,以分数论英雄,基本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与创新的可能。进入大学后,我们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把“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作为新生入校的第一口号,激发学生儿时的梦想。一下子把学生推向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想像的空间去,通过三年科技知识的学习,把他们逐步拉回到现实空间中来,完成从梦境到现实的循环。
根据高职招收的是低分学生特征,让学生自由学习,给学生回避无兴趣专业和不愿学的课程自由。如专业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可以自由选择等,除几门专业核心课程外,以修完学分为毕业标准。把“意义”和“度”作为行为准则,做任何事情,首先要问自己:“有什么意义?”(而不是“对找工作有用没有”),只做有意义的事,不做无意义的事;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度”的概念,超越这个度,性质就会发生变化。把控制权交给学生自己,过不了的课程,可找替代课程重修,但学校明确宣布不保证学生百分之百拿到毕业证。
其次,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要有弹性,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两个积极性。现有高职院校的专业标准和实施性教学计划安排是统一的,没有弹性空间。把教学设计得像生产流水线一样,一门课不及格就拿不到毕业证,英语考级证、计算机证、职业技能证等,一个拿不到就不能毕业。延续了基础教育的考试范式,没有发掘学生的潜能。学生学了许多没有用的知识和不想学的技能,据调查,有80%以上的高职毕业生没有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标准与实施性教学计划,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只要学生愿意学,文科专业学生可听工科课程,工科专业学生可修文科课程,学分互相替代。学生的自主行为自己负责,教师开设什么课程,采用什么教学方法,由教师自己决定。学校按听课学生数给报酬,有无学生听课,有多少学生听课,是教师自己的事情。
这样,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形成一个相互需求的“市场”,实现“供需平衡”,双方的积极性得到调动,防止目前普遍存在的教与学的错位现象存在。
第三,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养成开放式思维习惯。任何教学内容都有标准答案,是最害人的教学方法,只要是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的答案,肯定有他的道理。解决问题,不可只有一种方案,只有在一定条件下,较优或次优的方案选择,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职业行为。
高职专业教学,要尽可能多地采用“大脑风暴法”教学,通过分析、选优方式,给出答案。让学生养成开放式思维习惯,即使是不可能实现的选项,也要肯定学生正确的因素,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现代大学教育的本质不是学习更多的新知识,而是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处事的态度,为人的样式,开发学生的潜质与潜能,知识在其中起着基础性支撑的作用。
最后,要求高职学生要有阶段性和总结性创新思维条件下的创新成果。为了凸显创新意识的培养效果,结合专业课程学习,应该要求学生在一定的学习阶段内,做出相关专业某一方面的创新思维条件下的作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改造我们的生活、生产与学习、身体锻炼中存在的不足与难处。毕业作品,要有个人独到的创意与相对现实、完善的思想。
世界上任何发达国家,都是在有重大科学创新项目条件下才发展起来的,高职教育不可能培养重大创新人才,但要为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现代创新意识的人才是应有职责。若每年几百万高职毕业生,其中有10%—30%的毕生能成为“王涛、李素丽、许振超”式的员工,加上“中国高铁”式的技术,中国经济在世界上不想成为强国还很难。
2010年12月8日
参考文献:
[1] 王学锋、张行勇,两位陕西农民登上哈佛大学讲台讲述科技致富故事[N],科学时报,2010年12月6日.
[2][3] 张建平,西方经济学的终结[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
[4] 王向阳,产业集中、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7年4期.
[5] [美]约瑟夫·熊彼特著,何畏、易家详等译,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2000年3月.
作者简介:
柴福洪,男, (1957年5月--),湖北蕲春人,经济学硕士,黄冈职院教授,高职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联系方式:电话:0713-8348688 传真:0713-8345265
地 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号 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