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小学2010印象之二


★★老廖品校

北京中小学2010印象之二

     连续写了4年“北京校长印象”,今年我决定暂停写作“校长印象”改写“北京学校印象”。学校印象写起来很难,因本人不是教育专家,写起来难免有隔靴搔痒之嫌;但好在我有记者身份,接触过一些学校,对所写作的学校有点儿印象——况且只是“印象”,不是定论,所以我勇敢地敲动了键盘。一家之言,说说而已。欠妥之处,敬请谅解。学校排名不分先后。——老廖

 

■陈经纶中学

    陈经纶中学的前身是北京女四中,明年10月15日将迎来90年校庆。在东部北京,有这样一所老牌学校值得庆贺。记得有人说过,刚解放时,站在朝阳门向东眺望,北京只有女四中和潞河中学两所有名气的学校。

    陈经纶的校园安全工程前两期已经完成,明春将继续第三期工程即校园绿化工程。今天您走进校本部,会发现校园楼群色调和谐,风格已然统一。

    陈经纶中学几乎是目前北京唯一的以人名命名的学校。这是一所公立校;香港企业家陈经纶先生捐资改建后,市政府将学校命名为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它是朝阳区唯一的北京市首批示范性高中。

    它是朝阳区规模最大的中学,一校三址(陈经纶本部、帝景分校、嘉铭分校),实现了集团化办学。现有105个教学班,4000多名学生。

    它是全市拥有小学、初中、高中所有基础教育学段的少数几所学校之一。东大桥(蓝岛南)本部有初高中,高中32个班,初中14个班;帝景分校和嘉铭分校实行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教育。

    它的三个校址联合开展教研,同一教学标准、同一命题、同一个进度、同一个教研组。就是说,分校初中与本部初中教学质量基本于同样的高水平。

    它的高中数学基本稳居朝阳区第一,语文和英语已接近80中的成绩。学校有5名特级教师,一水儿的年轻教师正挑起大梁。

    客观评价,陈经纶这10年来的成功与校长张德庆密切相关。2000年之前的相当长时间,学校教学质量眼中下滑,部分主干学科质量进入谷底。2000年起,张德庆就任校长,把陈经纶中学带到了朝阳领头羊学校的地位。只要张德庆校长还在把关,陈经纶中学就会是优质中学。

 

■北航附中

    北航附9月底在北航举办了50年校庆。选择在北航办校庆,一是因为附中本身就是北航的一部分,是北航完全的下属单位,北航附中是真正意义上的附中;二是因为北航附中校园不大,校庆伸展不开手脚。

    校园不大,使得附中申办不了北京市示范高中校;不是市级示范校不能在全市范围招生,也影响了附中招揽更优质的生源。当然,附中的高中生源只是与海淀一类校有差距,整体上水平仍然不错。

    上世纪90年代初,北航附中可是在海淀区基础教育的品牌校。它的影响力有多大?能排前几名,与人大附中当时的地位不相上下。

    北航附近年来的发展借了人大附中的力。2006年,北航与人大附中签约,由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担任北航附中校长(2009年6月起,刘校长开始担任校长顾问。北航附中校长由人大附中副校长于秀娟担任)。人大附中自此全方位推进北航附中的素质教育——北航附实现了与人大附中统一教材、统一模块(必修、选修模块)、统一进度、统一时间、统一考试、统一评价。北航附初中部还成立人大附中班,由来自人大附中的老师担任班主任并进行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教学。人大附中高中部成立“北航班”,接收北航附中成绩优异的高中学生。今年,北航附中校高考成绩再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利用北航的优势,北航附形成了以航空航天科学技术为龙头,以航模和机器人为亮点,全面发展的科技教育特色。各类有特长的学生在这里都有发展的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崇文小学

    原崇文小学的校名已明确,不会随崇文和东城合区改名了。它的特色是寄宿教育,全北京市的公立校仅仅这样一所全寄宿校,而且建校50年来一直是寄宿制,没有一个走读生。与办走读班相比,办寄宿班压力更大,责任更大。学校7年前迁到现址。目前在校生1000人少多一点儿,27个班。每年招收4个班。崇文小学的文化课成绩排在原崇文第一集团军;英语教学质量尤为突出。校长白淑兰盯的不只是文化成绩,而是师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用教师的情感影响学生的情感,让同伴之间的情感互动起来,把家长的情感融合进来,在她的全情投入中,“情感”浸润了崇文小学整个的校园生活。她提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色彩应该多一些”。

    崇文小学校园不算豪华,但非常干净利落;它的食堂让人非常放心,据说前不久新东城的教育官员偶然走访学校,顺便看了一下食堂操作间,操作间的整齐洁净程度让官员们大吃一惊——建校7年了,食堂的地砖尤其是排污水处的地砖都是洁白鲜亮的。崇文小学还是小学教育、小学寄宿教育的思想库,白校长是北师大兼职教授,每年要给全国各地的小学校长讲授学校管理及特色教育建设的课程。

 

■五中分校

    明年9月,五中分校师生盼望已久的新校舍将启用。新校舍将被称为“南址”,就是过去的地安门中学(后更名为东城综合高中)。改扩建后的学校南址建筑面积12000平米,加上现址(本部)8000平米,五中分校终于要拥有2万平米的校园了。10多年来,五中分校的师生就是在这样一个局促、简陋的校园里打造了北京东部地区最负盛名的初中校。虽然它的生均面积远未达标,师生活动“伸不开手脚”,但它培养了好几批具有“正气、朝气、志气、大气、灵气、书卷气”的优秀少年,学校的“3+1”篮球、跳绳、踢毽等各种有趣的体育运动为学生们所钟爱,学校乒乓球队和男子篮球队屡创佳绩,全校十分之一学生参加的五中分校民乐团、合唱团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学科竞赛屡获佳绩,“才禀诗书钟灵秀,气承涵修育少年”被人评析为五中分校的气质。五中分校的中考成绩怎样?中考全校平均530分,原东城全区前100名五中分校占据半壁江山。

    特别要说明的是,即使有了新校区,五中分校也不会扩大招生规模。因为生均面积也刚刚达标,明年仍然只招收500名左右的新生,杨春林校长说,以前的校园孩子们太憋屈了,明年不扩大招生规模。目前学生总量1600人,今后不会有较大的突破。另需说明的是,五中分校是全市新批的四所体该校之一,招生将按体该校的要求进行。

 

■十三中分校

    十三分是西城教委所属的独立法人单位,与十三中已经几乎没有关系。它不再是体制改革校,而是完全意义上的公立校。在西城,真正独立的初中校只有十三分和裕中中学。十三分由原来的市级薄弱校106中学转化而来,1998年挂牌。十三分不大,才3栋楼,建筑面积2万多平米。据说中考生考体育要在篮球馆场地考核打篮球,十三分的学生为适应篮球馆场地的考核,只能用拉着学生到有篮球馆的学校借用场地训练。还据说有个别学生入学后嫌弃它的校舍简陋,转到了硬件好的学校。好在十三分的校舍改造工程即将启动。

    这样一所硬件平平的学校,自冠名“十三中分校”以来,在自身没有“小六”培训班,没有过多的高中资源可依托的情况下,却创造了中考成功的神话——它的中考生每年85%-92%能升入市级示范高中校。如果功利一点排名,十三分在强手如林的西城初中能稳稳地排在前三名。老校长刘渝女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任校长田铁鑫坚守并提升了十三分的强势地位。

    13分每年招收招收8个班,一般每校35人,最多不超过40人。学生通过四种方式入学:推优,占绝大部分;特长生,约十分之一;共建,少量学生;电脑派位,极少部分。

 

■北京陈经纶中学分校

    陈分按体制改革校运行了12年,今年被变更为完全的公立校。“改制”这一刀切下来,不少人认为陈分终止了体改校的探索“太可惜”。

    人们对陈分的印象在定格在它的优良中考成绩上。在朝阳,它曾是中考的绝对王者,每年大量毕业生进入人大附中、四中等名校;甚至有一份资料显示,某年朝阳中考的前20名中有18人出自陈分。

    今年,陈分的初一新生便是完全按照公立校的要求招进来的,就近入学学生、推优生、特长生等渐渐构成了陈分的生源整体。

    现在,家长最关心便是陈分改制后,能否延续改制前的辉煌。

    其实,教委也希望陈分能够延续辉煌,让陈分在朝阳的公立校中有所示范。教委请陈分的汪老先生继续留任校长,并为陈分更换了一个分校校区:陈分此前所属的花家地西里中学交由首师大附属实验学校管理,教委另行将东湖湾小区的新校舍交给了陈分。相对于花家地西里校区来说,新建的东湖湾校区面积要大些,硬件更好。陈分的办学经费也不再需要自筹,而是国家统一划拨,并且基于历史原因,陈分老师的工资也要高于朝阳其他公立校平均千余元。更重要的是,陈分本身也希望延续辉煌,学校制定了转制3年内的发展规划,确保优秀生培养目标、教学要求不变。转制以来,尚未遇到朝阳初中统考;但从陈分的期中考试与此前的纵向对比来看,陈分已稳定了教学质量,区督学监测评价良好,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显示,陈分的学生培养令人满意。

    陈分今年招收8个班,明年预计招收10至12个班,班额不大,37人以内。按照陈分的规划,明年起,初一初二在东湖湾校区,初三回南湖中园本部校区。

 

■北京80中管庄分校

    据说管庄分校校长孟广烈老先生已多次向朝阳教委请辞校长职务,教委还是希望挽留他。为什么要挽留这位76岁的老先生?因为老先生是老一辈教育家,管庄分校就是他退休6年后受聘教委一手创办的学校;因为朝阳期待老一辈名校长继续奉献余热。但也据说孟老先生辞意已决,管庄分校新的校长人选基本敲定。

    80中管庄分校属于朝阳的优质校。它的初中成绩在朝阳叫得很响,声望很高,社会评价不错。该校曾对初三毕业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对“学校整体工作”的满意率为99.1%,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满意率为98.7%。

    这所学校诞生于2000年,此前它叫管庄中学,湮没在一片楼群里。改制初始称为“陈经纶中学分校二部”。说它校园破旧校舍破旧毫不为过,只有一栋楼,操场跑道不够200米。校长书记都是退休后返聘的。在高玉琛先生担任80中校长时期,学校最终改名为80中管庄分校。今年,管庄分校由体该校转为纯公立校,是独立法人单位,与80中没有隶属关系。学校过去破旧,今天硬件改善也不多,还是只有一栋楼,15个教室,十二三个班。但学校10年来小教育教学上已很有积淀,师资优良,校风学风不错。这样一所学校如果教委给换个地儿,给它打造一个条件优良的校园,朝阳就会多一所教育大校和名校。(待续)

□老廖:关于教育的一孔之见

     申明:“学校印象”为我与新浪合作的专题,其他任何网站以任何形式转载须经我本人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