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0月28日,浙江乐清泥垟村36岁的村民赵典木终于盼来了婚后第一个儿子。喜出望外的他便按照族谱的要求为孩子取名“赵章光”。赵典木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尽管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仍然家徒四壁。可是中年得子的他做梦也不会想到,儿子赵章光在他这个年纪居然已是身价过亿的商界名流了。
在雁荡山余脉的灵山秀水之间,赵章光度过了自己懵懂的童年时代。
1958年,小学毕业的赵章光因品学兼优被保送进了乐清中学,成为一名初中生。他和许多同龄的孩子一样,对自己的未来一无所知,但对一切自己没有接触过的新鲜事物却总是充满好奇。进入中学后,章光的视野也随之开阔起来——他开始知道,世上不仅有文臣武将,还有科学家和发明家,比如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发明电灯的爱迪生。而章光最感兴趣的还是生理卫生课,他总是被挂在黑板上的人体骨骼图、解剖图紧紧吸引着。
其实,章光对此感兴趣是有原因的。父亲赵典木不仅是一个耕田种地的庄稼汉,还是一位粗通医术的民间郎中。乡亲们遇有跌打损伤、虫叮蛇咬等乡间常见病时就来找赵典木。由于他对病人尽心尽责,所以深受村里乡亲们的敬重。章光从幼年时起,就常看到父亲为别人治病。虽然父亲不要病人一分钱,但病人痊愈后上门感谢,送点鸡蛋之类的礼物时,父亲脸上那满足的微笑却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灵深处。在章光心里,能为别人解除痛苦、受人尊敬是件很美的事。也正因为如此,种种和医学有关的东西都成了他的兴趣所向。
1960 年,和家乡的许多人一样,章光一家人也在“三年自然灾害”的风雨中衣食无着。面对贫困的现实,实在无力供章光继续读书的父亲不得不狠下心来,让在班上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章光放弃学业。赵章光虽然眷恋课堂,但深知家中难处的他也深深理解父亲的做法——谁让咱家穷呢?
就这样,只上到初二的章光,不得不告别课桌,带着一个未能实现的读书梦,拿起锄头镰刀,加入了下田的行列。
不过,贫困的生活虽然剥夺了章光继续求学的权利,但始终无法磨灭他好学上进的坚强意志。只要一有空,生性好学的章光就会看看父亲为乡亲们治病的情景。一段时间后,居然也能为父亲打打下手了。可时间一长,章光开始不满足了,父亲认得那么多的草药,要是自己也能像他那样一闻、一看就能识别草药的品种类别就好了!在他的百般央求下,父亲开始抽空教他认草药、配药和对症下药等行医的基本技能。章光悟性极高,掌握得也很快。偶遇父亲考他,章光便会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从父亲惊喜的目光中,章光读出了慈爱与赞许。
在学习和与病人的接触中,章光发现:浙南农村由于雨水多,气候炎热而潮湿,乡亲们长年累月在水中劳作,有的还要上山割草砍柴,或去十多里外的海滩捡蛤蜊,脏物浸泡、细菌侵蚀,使得皮肤病的发病率较高,皮炎、湿疹、牛皮癣、癞疮、斑秃等已成为常见病。有的病在乡下治不好,还要上县里甚至更远的地方去治疗,病人既吃苦头又误工。每当此时,心地善良的章光就想:要是我能把他们的病全都治好,那该有多好啊!于是,他不再满足于父亲教授的那些简单知识,开始千方百计收集民间验方,并细心观察其他长者的治病方法,有时还独自上雁荡山采集中草药。一遇到哪位乡亲患常见病,他就热心地赶去帮忙看病,所下之药竟能使病人很快痊愈。一个社员上山被蛇咬伤,他按偏方敷草药,病人伤口很快消肿。尽管这些成功看起来很小,可对赵章光来说,每一次成功对他都是一个不小的鼓励,而且使他对中医学兴趣大增。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每当治好一个病人,志存高远的赵章光就在心里这样默默起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