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的难题:如何在投资者满意的前提下驾驭沃尔沃?


李书福的难题:如何在投资者满意的前提下驾驭沃尔沃?

文/赤脚远足

 

距离吉利和福特就沃尔沃轿车股权交割四个月后,真正考验李书福的时候到了。

 

在吉利收购沃尔沃前,曾有观察人士分析道:李书福的挑战不在于收购沃尔沃本身,而在于收购完成后如何运作好这个瑞典豪华车品牌。现在看来,这种预测真是颇有远见卓识的。只不过,笔者认为,时下李书福的真正挑战在于,如何在确保投资者满意的前提下,成功说服哥德堡遵从自己的意愿。

 

套用一句俗语,出来混的,早晚都要还。李书福在收获成功收购一个海外知名且运作良好的豪华车品牌而独有的荣耀时,很难有人会想象得到他今天可能要面临的困境。因为自身手头资金不够,求告国有商业银行却借贷无门的李书福,只能分别从大庆和上海两地政府融资。

 

据媒体公开披露,此前大庆市国资委为吉利收购沃尔沃出资30亿元,上海嘉定区政府出资10亿元。当然,地方政府拿出动辄数十亿元的真金白银不是做公益,肯定是瞄准着未来的回报去的,这个回报就是沃尔沃在当地设立工厂。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李书福和地方政府在私底下谈好的交易。

 

用英国《金融时报》12月3日发布的一篇报道中的原话说:“大庆市与上海嘉定区为吉利15亿美元收购沃尔沃的交易提供了融资帮助,期望沃尔沃能将拟议中的汽车或发动机工厂设在自己的辖区内。”而现在,李书福已经成功升任沃尔沃董事长,也该是兑现当初承诺的时候。

 

事实证明,在导演这个看似天衣无缝的“用地方融资撬动收购沃尔沃杠杆”的游戏时,精明的李书福也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可能严重低估了来自哥德堡对该计划的阻力。李书福的如意算盘是,通过本地化生产快速占领中国豪华车市场,以此来拯救沃尔沃尚且不足以支撑其体面经营的销量数据。

 

而位于瑞典哥德堡的沃尔沃管理层希望,在启动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扩张计划之前,要先确立扎实的商业理由。

“如果没有盈利数据和良好的利润率来为商业计划提供支撑,董事会是不会做出投资决定的,”一位要求匿名的知情人士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在学会跑步之前我们必须先学会走路。”

 

很显然,让李书福未曾料想的是,哥德堡的谨慎将了他一军,就在他准备同时启动国内的多个生产基地的“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这也是国内媒体为何不惜篇幅大肆报道“李书福与沃尔沃之间存在分歧”的原因所在。

 

当然,在公开场合,李书福完全可以用“尊重沃尔沃董事会的研究决定”这样的轻描淡写的回应来“还击”媒体的质疑,但是请试想一下,如果沃尔沃董事会在最后的表决中真的投了反对票,那么苦心经营这么大盘子的“老李”又该如何收场呢?当然,这是最坏的决定,李书福当然是要先发制人,即不惜一切代价游说董事会。

 

为了展现自己民主决策的一面,李书福不止一次在媒体面前强调,虽然身份“贵为”董事长,但是自己在经营沃尔沃品牌上不会高“独裁专制”和“一言堂”,这样的表态让哥德堡很放心,也让外界对吉利以全新的模式经营好沃尔沃充满期待。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出现最坏结果,下不来台的可能还是“老李”本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李书福除了想尽一切办法成功游说哥德堡外,似乎找不到第二条让国内地方政府满意的途径。已经没有退路的李书福,虽然身份上仍是外人看似光鲜的吉利和沃尔沃的“双料董事长”,但是在大庆和上海这样的投资者面前,他和那些引入风投为自己创业的冒险者,性质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从个人角度,笔者很欣赏李书福的为人和魄力,其依托中国豪华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来拯救沃尔沃的计划也颇具可行性,甚至包括他提出的国产沃尔沃大力进军中国公务车市场,并且要让沃尔沃开发出足以抗衡奔驰S和宝马7系这样顶级豪华品牌旗舰的设想,都是令人振奋的复兴计划。

 

但是在沃尔沃董事会真正投票表决并赞同这一计划之前,这些看似宏伟的设想也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当然,在国内三个城市同时设立多家工厂的计划上,笔者仍持保留态度。毕竟,沃尔沃还算是一个二线豪华品牌,她跟大众和丰田这样的一般汽车品牌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当然,从长远来说,中国市场可能成为沃尔沃在全球最大的市场,就像今天的奥迪和明天的宝马奔驰一样,但那可能只有在相对较远的未来才会实现。

 

李书福应该明白,如果不能说服沃尔沃董事会支持自己的决定,就要想好如何给国内的投资者一个交待。这毫无疑问是一个“二选一”的命题,其“非常艰难的决定”性质,跟腾讯老总马化腾威胁广大QQ用户“二选一”的招数是一样一样的。

 

对于李书福而言,一个相对容易下台阶的办法是,暂时性的对沃尔沃董事会作出一定的妥协,以换取后者对融资收购沃尔沃前期方案的支持。比如,在中国可以先不同时建三个工厂,可以先同时启动成都和上海两个生产基地项目,大庆生产基地何时启动视前面两个基地的运作情况和沃尔沃在华发展的整体情况再敲定。

 

李书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上海建基地优势很明显,国际化大都市,硬件、软件都很好,而且上海市委市政府、嘉定区都很重视。对成都设厂考虑很简单,上海、大庆建厂需要很长时间,成都则已有建好的工厂,经过沃尔沃重新设计、技术改造、设备更换,符合全球标准的话可以快速达到生产要求。

 

至于毫无整车配套优势可言的大庆,设立一个生产基地可能完全是照顾地方政府提升GDP的需要。“大庆纬度与瑞典哥德堡完全一样,在研发制造等方面是有帮助的。大庆可覆盖东北市场,还可辐射俄罗斯及其周边市场。”李书福在阐述为何选择大庆时如是说,不过笔者认为这种迫切性尚待考证。

 

虽然问题看上去相当棘手,但是我坚信,聪明的李书福总能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谓“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又必须是曲折的”,收购并成功驾驭沃尔沃,道理同样如此。(注:博文仅代表一家之言,欢迎拍砖但请文明用语,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