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不规范,职业经理人能力、道德水平总体较差。
就我对中国企业的参与、考察的结果,这是一种典型的“洋墨水谬见”,我不同意这种“中国职业经理人不成熟”的观点。
中国企业过去30年成功与利润的的“人口红利”效应,不单体现在低端劳动力供应,职业经理人供应也是高质量与充分的。
那些动辄以中国有多少商学院、每年毕业多少MBA等指标,衡量中国职业经理人素质与水平的观点,与客观实际不符。
在我投身营销一线的时间段(1994--2004年),我看到的敬业者居大多数,这些职业经理人(通常不是那些顶着外企光环空降民企的“小香蕉”)、一线销售人员都为企业的成长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与企业主的冲突亦多,这也是为什么过去30年里涌现出那么多从打工到创立企业的职业经理人。
现在回过头看,宏观经济学的“人口红利”理论解释了企业成功与盈利的大背景,但是当企业主在享受人口红利的巨大财富之时,对员工的福利、员工的工作环境、员工的人性环境得到了多少改善?
到今天人口红利效应下降的时候,当你感叹4000元月薪招不到一个销售主管,6000元月薪招不到一个可以处理商业文档的市务主管的时候,富士康发生13连跳的悲剧,我们才能明白过去30年里那些职业经理人,虽然没有科班出身、不是MBA、没有在跨国企业呆过,但是他们的悟性、学习力、吃苦耐劳、勤奋、坚韧等素质,并不像流行论点所说的那么差。
作为中国草根职业经理人最大诞生地的营销人员,特别是一线销售人员,我认为营销界没有直面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一线销售人员如何才能进入“健康的营销”环境之中?
一线销售人员的实际生存状态究竟是怎样的?
在我看来,一线销售人员是行走在“天堂与地狱边缘”的人,大多不是活在“人间”。
何以言之?
一线销售人员本身的生活处在不健康状态:长期的离家在外,食无定时、食无节制,基本的人性需求得不到满足,在周围的人(经销商、同事)引导、影响、诱导下变得“五毒俱全”。
在男人与女人原始生命冲动最旺盛的时期,却要分居异地,经常一年只能团聚1-2次,营销人注定了要经受灵与肉的分裂。
一线销售人员的工作环境也不健康:总部的任务压力、过程监督的约束、不合理的指挥、公司政治的斗争、商业贿赂、钱色交易等,营销人又在经历“精神的炼狱”。
每一个从一线销售成长起来的,都经历过上述化蝶之前、在茧中的痛苦、快乐、忧愁、兴奋、苦闷、发泄……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而中国文化里讲究一朝天子一朝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小企业里是一派混战,大企业里是各立山头。
在正式的组织结构之下还有一个“隐蔽的关系网”,通常这个隐蔽结构里的权力比正式结构的效用要直接快速得多。
营销新兵们要淌过这个浑水才能避免不被暗礁黑枪“放倒”。
销量上去了,薪资职位反而下去了,或是目标更加远大了,或是上司眼红、怕自己的地位受到挑战,或是企业主担心功高盖主或是防止销售功臣翘尾巴,总之欲加之罪、不患无词,斩杀功臣、不重视内部提拔、空降兵各领风骚三五月、盲目多元化、绩效考核离谱(如今年4亿明年按20亿目标考核),等等。
如何破茧成蝶?
很多人说营销人要“不疯魔不成活”,但营销永远不是匹夫之勇的舞台,营销必须在智慧、规律、人性的前提下才能保证一个组织的健康成长。
我一向认为:中国企业缺的不是职业经理人,而是真正的企业家。
可持续增长的企业,首先是企业家抓住了企业之本:无论是产品、渠道、运营或者是人才等。反之,皆是对企业的战略性资源进行了自我破坏,具备这种破坏力的只有企业主自己。
不是中国职业经理人的能力素质不能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看到的很多民营企业里,企业主(老板及其家族)的问题更大,这也是我为什么希望企业通过战略思维与战略方法论的学习,建立理性的评判标准与流程。
我始终坚信存在这样的可能:比如王石的万科在房地产企业里的透明与坦荡,没有黑色或灰色交易,彰显了理性的力量(品质建设现代生活)、精神的力量(《白领》杂志)、人性的力量(王石本人的探险生活)。
好在现在明白过来的企业主越来越多。
俏江南董事长张兰说到她去英国学习欧洲的家族企业如何管理,得出一个结论,能够时代传承且增值的家族企业,都是面向全世界招募职业经理人,而不是家族内部选壮丁。
金丝猴的二代掌门赵东旺总是说,自己要做一个“开明的所有者”。
这些企业家失去了权力还是判断力?
我看,这些企业家失去的只有一个东西:让企业在封闭中失去增长动力甚至倒闭的“致命的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