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的迷惘:怎样面对功利的人生?


前记:昨天晚上,我去江安校区水上报告厅演讲,题目《人文智慧与科学真理》。从近80年前张君劢、梁启超等“玄学派”与丁文江、胡适、任鸿隽等“科学派”,关于“人生观”的论战开始,然后现身说法,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科学主义”人生观,到大学时代的“信仰危机”,找不着北,如梁小斌诗云:“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我怎样在人文智慧中找到这把钥匙,开启心灵的窗户,讲了大学时代,第一幅震撼我心灵的画、第一首震撼我心灵的歌、第一部震撼我心灵的电影、第一首震撼我心灵的诗、第一篇震撼我心灵的小说,等等。场面貌似很火爆,座无虚席,很多同学还站着,却笑声掌声不断。最后学生围着我,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我比在台上演讲更坦诚相见,更不假道学,何其乐也。先圣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王天下不与也。”一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我还有第四乐:夫妻和睦,后院不起火。今天晚上,正准备写博文,答学生问:如何面对这光怪陆离的人生?却收到阿红教授邮件,并转发某学生给她的信。我感觉,这位同学的迷惘,很有代表性:怎样做人,面对人生?正如我在演讲时说到的,30多年前,《中国青年》发表的潘晓来信《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希望大家来讨论。下面是阿红致我,学生致她的邮件:
  
不谦兄: 转发一封学生的信给你看,其中有听你的讲座的感受。你的博客写得快,需要有针对性时可参考(勿披露该学生信息哦~)。 国内大学已越来越不象样了,有时想想学生也很可怜。你老兄精力旺盛,就是多写几篇博客都是有用处的。 祝周末愉快!
  
   ————————————————————————————————
  
王老师,你好。我是川大××学院的学生,上学期选修了您的中国文学,不知您是否还记得。今天晚上去听了谢谦老师在水上报告厅的讲座,趁着自己的热劲还没有过去给您写这封信。我发现自己的人情味在一点一点地被吞噬,在一点一点变得更加功利,这个问题纠结了我几乎一学期,而且最近已经近乎于麻木。
从小学,甚至可以说是从幼儿园开始,父母老师就在给我潜移默化地灌输了一种比的思想,仿佛谁的学习好,谁有才艺多,就可以代表一切都好。绝大多数是这样的。到了高中大学我渐渐地知道,这种观点是不健康的。网上的各种抨击高考的评论,各种讽刺分数至上的理论,也许会让我们大快人心,但是我逐渐发现这种想法总是暂时的,因为所在的大环境不允许自己拥有这样的想法。即便理性上知道游戏规则不合理,但是当自己明白,必须完成这个游戏,并且赢得所谓的胜利时,最后在潜移默化中,在我们的潜意识中默认了规则的合理性,并且这种规则已经深入骨髓。到了大学似乎很多人所想的就是如何使自己脱颖而出,而全面完善自己的目的性也很强,就是所谓的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所谓的在将来的各种面试中出类拔萃。
今天中午的形教课上,辅导员还在反复跟我们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我是学商科的,老师在教我们怎么赚钱,怎么赚取人心,怎么以最有效地方式管理员工,赢得民心。无论是对人的激励还是慰问,仿佛都是出于某种利益的原因。当然这本身并没有错。可是这种导向,使得我们越来越功利,可能跟专业有关。毕竟向我们这种专业,企业的第一目标是赢利。可是越来越多的,我们渐渐丧失了一种出于人纯天然的本性。
我始终相信,人本善。可是就在现在,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与别人交往就是为了积攒人脉,前天一位室友还在跟我说积攒人脉的重要性。昨天的马哲课上老师也说,人际关系是第一生产力。我突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不是出于人的一种社会性,或是一种纯天然的出于最真诚的想与别人交流,想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与悲伤,想去爱别人,并且被爱的一种正常需求。
上学期的3.30事件后,在老师的几次课上我才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才仿佛突然间知道在我们的人生中什么重要,什么次重要,这也使我的人生观大大的改变,为此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可是自己毕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人人都想着怎么往高处走,并且没有人再来告诉自己去坚持那份人的本心,那份发自内心的对知识的渴求,对他人真心的关怀,所有的东西,仿佛就是拿能力拿分数作为评判标准,每个人于是就按照能力按照分数不断要求自己,不断朝着那个目标发展,自己也是如此,并且觉得这似乎很正常,可是我现在觉得这是一种极不健康的心理,因为它让我觉得不快乐,总是想着干什么都有个什么目的。
今天晚上讲座开始之前,旁边坐了一位学妹,她说自己听说谢老师的中华文化讲得很好,我说我听过他的课,确实很精彩,强烈建议她去选,可她听后反复强调,她一定要选一位分给的很高很高的老师,不管他是谁,讲得好不好。这样的对话非常多见,也非常正常,并且是很多同学的心声。这本身也许并没有错,可是我想了很多。我们到底在做什么?难道这就是大学?一点一点将我们的功利之心更加强化,一点一点将我们所拥有的人的本心全部泯灭,教给了我们适者生存,教给了我们优胜劣汰,并且深入人心,所谓的形教课就是在教育我们一点一点超过别人,一点一点将别人踩在脚底下,并且用各种奖学金,各种理论名誉作为这种理论的诱惑,于是我们个个中招。
我也不例外。于是自己逐渐地麻木,看很多富有人情味的电影小说,都没有任何感觉,只是功利地焦躁地在完成任务。帮助别人,仿佛也不是出于真正的想要帮助,总在想着说不定有一天自己也会用到别人,发现自己渐渐地在失去一种爱的能力,去爱别人的能力,去真正毫经无目的去关心别人的能力。
上次老师在水上报告厅的讲座,我也去了,春雷大哥的故事让我觉得很感动,很平凡的人,很平凡的故事,当时自己确实是有着很震撼的感觉,也曾经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很快乐,我突然再一次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那一种真诚,那一种发自己内心的关爱,一种人本来就有的最朴实的情感。可是毕竟这样的刺激只是短暂的,在自己身边潜移默化,无所不在的,围绕在自己身边,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的,是功利,是竞争,是虚假的带有目的性的所谓的情感,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己,虽然在理性上反复告诫自己,可是环境如此,我不知道怎么办。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为了生存为了所谓的职业生涯,值得我们这样。
坦白说,自己的专业虽然说不上特别喜欢,但也总不至于讨厌,可是总觉得少了那么些人情味,身边就有一同学毫不犹豫地转了历史,他的原因很明确,他说,原专业太功利,自己不想变得那么功利。说实话,我很佩服他,可是又想想自己总得要吃饭。我有时候想,是不是学什么就一定要把它学好?是该按照自己的内心需求去学习,去真正地汲取知识,还是就是这样为了所谓的赢利在不断努力拼搏?
今天晚上,在听完谢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又找回了那种感觉,一种在现在这个社会似乎是文人特有的浓厚的人情味,一种最最纯天然的人文气息,它的魅力不止一次照亮过我,那是一种极其极其美好的感觉。可是真诚在自己身上又能保持多久,又在多久之后,又再一次变得利欲熏心?我不知道,我畏惧,我害怕。
上次老师提到了精神贵族,有时候我也会想,自己在精神上到底有多贫穷,怎么样才能变得富裕,知足,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淡定,坦然地生活,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而不是出于什么目的,真诚地关心别人,真诚地和别人交朋友,真诚地发自内心的汲取知识,就像曾经在中国文学课上,老师和同学们建立起来的那一份让我无数次提起无数次想起都无比感动的感情一样真诚。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很久都不知道该怎么用语言表达,很久都觉得它还没有成形,以至于用语言文字难以准确表达,也不知道该向谁表达。现在这封信我竭尽自己所能去表达希望我表达清楚了。给我最敬爱的老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