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和维持航母系统对国家财力将形成挑战
中国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今年5月发布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曾提到,“2009年,中国提出了建造航空母舰的构想和计划。”虽然中国要建造航空母舰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但官方文件中正式提到中国建造航空母舰的计划还是极为罕见,这引发了海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航空母舰托起了中国的大国梦,而建造航母的决定对中国的国防战略和外交关系具有深远意义。虽然是否拥有航空母舰并不必然与大国地位划等号,但从中国官方近年讨论的情况看,中国发展航空母舰已是必然。中国海军司令员吴胜利上将曾表示,随着“国家利益的拓展”,中国正在进行海军现代化建设。根据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国国家利益包括保护经由南海和马六甲海峡、直到中东地区的关键航道。而建造航空母舰被视为这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肯定,随着中国的航母计划付诸落实,今后有关中国航母的讨论和信息将会很多。由于中国的航母计划将对中国的工业、国防战略和社会舆论都产生影响,在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看来,作为独立的智库机构,我们有必要将有关的事实和观点先行加以解释和说明,让大家对航母一事有相对全面的了解。
首先,航母有否弹射器决定了是“真航母”还是“假航母”。航母飞机起飞的方式分为弹射、滑跳与垂直起降三种方式,目前,弹射方式是主流方式,美国航母基本采取这种方式。美国大型航母上的C-13-1型蒸汽弹射器可将36.3吨重的舰载机以339千米/小时的高速弹射出去,在作战条件下,4部弹射器能以每分钟弹射2架的速率起飞所有的舰载机。与弹射方式相比,滑跳方式的滑跑距离长、起飞重量低、起飞时需要有较大面积的“干净”甲板,战斗效率明显要比弹射方式低。从真正的现代战斗要求来看,可以认为,滑跳甲板相当于搞面子工程,导致舰载机的战斗效率不高,航程距离短,无法实现航母战略。
其次,航母的出现,代表着攻击性战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海军的重点都是“近海积极防御”。但过去6年来,解放军战略家日趋主张,重点应该转向“远洋作战”。而航空母舰被认为是“远洋作战”的重要平台。不过在陈功看来,中国从来没有攻击性的战略,南中国海问题就是一个明证。如果中国未确定攻击性的战略,那么中国航母有可能就是一个工程项目了。
第三,航母是一个大系统,建造和运行都要配套很多东西,要花费大量的钱。航空母舰的费用除了建造费用,更加昂贵的还是使用和维护费用。根据美国国会审计署相关报告提供的数据,美国的常规动力航母的建造费为20.2亿美元,改装费8.86亿美元,全寿命周期内的直接使用费(包括人事费、燃料费、修理费及其他费用)高达104.36亿美元,间接使用费(包括训练费、燃料运输费及其他费用)为68.8亿美元,总费共计140.94亿美元。如果是核动力航母,上述费用则更高,建造费为40.59亿美元,改装费23.82亿美元,全寿命直接使用费116.77亿美元,间接使用费32.05亿美元,总费用222.22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的例子中,常规航母的使用和支持费用与建造费用的5.5倍,核动力航母的这一比例达3.6倍。这意味着,建造航母还只是花小钱,更大的花费还在后头!而且,上述费用只是包括一艘航母的费用,还未计算航母战斗群中必须包括的其他水面舰只及潜艇等的费用。如果算上所有战斗群的费用,养一个航母战斗群的代价将是一个天文数字。此外,要使得航母系统有效,保护中国的海外航线等重要利益,还需要中国建立远洋海军基地等,就连美军航母在太平洋、印度洋活动时,也经常要停靠香港,就是这个原因。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综上所述,建造航母实际就是增添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海军作战系统,它的投入、训练和运行的费用都极为昂贵,而建立航母系统还意味着中国军事战略的调整。如果没有全面考虑这些,只谈建造航母的费用,并以为这就是全部的费用,这种看法实际上是在忽悠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