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涉嫌造假问题而于12月17日暂缓上市后,胜景山河随即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危机公关。《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发现,胜景山河一方面是通过各种公关手段来删除网络媒体上质疑胜景山河涉嫌造假的文章,甚至连记者观察、评论也不放过,让各种对公司上市有负面影响的文章从媒体上消失。另一方面,从12月21日起,互联网开始出现系列为胜景山河捧场的文章,本地媒地以及全国大大小小的20多家网站发布与转载了展示“酿酒专家”刘屏亚在胜景山河的经历和贡献的10余篇内容雷同的文章,以此隐晦地赞美胜景山河。此外,一批“网络水军”也潜伏着胜景山河吧里,为公司粉饰太平,并对质疑胜景山河造假的媒体与当事人进行攻击与谩骂。
胜景山河的强势公关让投资者见识到了公关力量的强大。在一个又一个的环节与部门“被公关”的情况下,胜景山河的上市事宜因此出现转机也未可知。不过,若真如此,那么,胜景山河的上市危机就将转化为中国股市的信任危机,中国股市成为名符其实的吞噬投资者财富的“老虎机”。
也许,胜景山河会为自己的危机公关自鸣得意。因为危机公关,各种不利于公司上市的负面文章在媒体上消失了,一些媒体的嘴巴被堵上了,对胜景山河进一步质疑的文章也发不出来了。相反,对胜景山河进行正面宣传的文章充斥网络。
但胜景山河这种危机公关的做法,其效果实际上却是适得其反,它其实是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对胜景山河的信任危机。所谓人正不怕影子歪,只要胜景山河行得正、站得直,没有造假事宜,胜景山河还怕什么媒体的质疑?证监会想核查就核查——何况证监会还有意放胜景山河一马,只是安排胜景山河的“自己人”来核查。胜景山河慌张什么?胜景山河大可走自己的路,让证监会核查去,让媒体质疑去。核查结果出来了,用事实说话就行,何须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大肆进行危机公关。因此,这种公关本身就是该公司心虚的表现,它恰恰证明了媒体对该公司涉嫌造假的质疑是正确的。试想,胜景山河可以把媒体的嘴巴都堵上,可以剥夺媒体与市场人士的话语权,甚至可以让一些媒体来为公司唱赞歌粉饰太平,那么,还有什么事情是胜景山河所不敢做的呢?
当然,如果胜景山河真是清白的,没有造假行为,那么,胜景山河的这种危机公关是大错特错。对于清白的胜景山河来说,需要的根本不是什么危机公关,而是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起诉有关媒体与当事记者,让他们来承担法律责任。这才是胜景山河应该选择的唯一正确的途径。但胜景山河不选择司法途径,而是并不恰当的危机公关手段,甚至连媒体及市场人士的言论自由也被公司方面剥夺了,这种至少是灰色的危机公关,甚至是涉嫌违法的危机公关,因此,即便胜景山河是清白的,这种危机公关也只是使该公司越描越黑。
正是基于胜景山河的这种危机公关,作为监管部门来说更应该对胜景山河涉嫌造假事宜从严核查,从严监管。在一个又一个的环节与部门被胜景山河“公关”之后,监管部门更要把好最后一道关。如果监管部门都不能把守最后一道关,那么可以通过危机公关上市的中国股市,就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投资者信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