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房地产业对信贷依赖度很高,加息将直接提高开发贷款和个人房贷的成本,增加了房地产开发和个人购房的难度。尤其是市场需求会因此而短暂减少,对于房地产市场属于利空影响。
货币政策谨慎,并不能很快抑制房地产业的膨胀势头。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对外部融资尤其是银行信贷资金依赖性较强。货币政策的松与紧,直接影响房地产业资金面。略显收紧的货币政策,以及未来的房产税,对2011年房价的影响还是有限的,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上到下,认为房地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观念没有大的改变。可以预见,2011年上半年,打着“经济实用房”、“安置房”或“商业用房”的旗号,各地房地产建设依然会“蓬勃发展”,银行的钱和社会资金继续流向房地产是无疑的。
加息对楼市尤其是房价的影响,滞后效应明显,通常需要累计多次加息、且在周期过半后才会初步显现效果,最后一次加息完成前后,对房价的影响才会完全体现。受信贷收紧影响,个人按揭贷款在企业资金来源中的比重也呈现小幅下降趋势。选择年内二次加息将向市场传递央行控制通胀的态度,有助于缓解通胀的市场预期,也将有助于为未来的调控留下足够的空间。
随着通胀预期成为明年政策关注的焦点,政策工具的配合也成为本次加息时点选择的因素之一。央 行在年内已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大力回笼过剩流动性;但与此同时,另一种数量型回笼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却几乎丧失了回笼效果。加息成为解决目前公开市场操作回笼乏力的利器。
临近年末,在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连着加息之后,银行的可用资金日渐减少。12月16日,财政部、央行招标2010年第十二期中央国库现金定期存款,面对2010年最后一期的“放钱”,备受资金困扰的商业银行激烈争抢,最终以5.4%的利率刷新了历史纪录。在经过了2009年的大规模放贷后,银行资本充足率明显下降,闹起了“钱荒”。
银行“缺钱”的始作俑者还是信贷投放的“高歌猛进”。为补充资本金,“缺钱”的银行纷纷通过再融资向资本市场要钱,抓住2010年唯一的时间窗口”成了各大银行快马加鞭“找钱”的内在动机。随着银行业监管日益严格,在以楼市调控为主的信贷控制政策压力下,各大银行分支机构的业绩压力陡然上升。
2009年这个时候是很多钱放不出去,现在是缺钱放,客户在排队,银行变成了缺钱的穷人。
与此同时,银行资金告急的背后也正发生着许多变化,高息揽储现象隐现。年底银行“找钱”最重要一招还是高息揽储。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10年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突然“特别”提到“要严厉禁止各种形式的变相拉存款行为”还犹存耳边。如今银监会一纸禁令油墨未干,高息揽储再次变相重现江湖。
以100万元存一天,返现1000元来计算,撇开一天的活期存款利息,仅计算返现的1000元,就相当于日利息达到千分之一,折合年化收益达36.5%。据业内人士表示,悄悄返现的行情最低为千分之三,最高可达千分之七。
民间借贷暗流汹涌。
实业难做,向外的投资又在2010年频频出现情况,以千亿计的温州民间资本很是纠结。
俄罗斯“灰色清关”扣押55亿元,山西煤矿被套500亿元,迪拜房地产折损25亿元,海南炒房动用50亿元……受挫的大量民间资金迫切需要找到一条新的投资渠道。
当地非常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或财团,可用资金能达到50亿-70亿元。温州的民间资本完全就是蚂蚁一样的抱团经济,温州民间资本所谓的6000亿、8000亿其实只是个说辞,但从实际来说,来无影,去无踪。它是一种朋友之间、老乡之间的宗亲经济,所以,一个电话,筹个1000万元、2000万元没问题,都不需要借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