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谦按:国产历史题材电影,我基本不看。前些天,《成都日报》编辑钟女士电话我:能不能写一篇《赵氏孤儿》?因陈凯歌导演的贺岁片,正在大放送,引发热议。我没看电影,也不想湊这个热闹。但我有怜香惜玉之心,因写此文,不致钟女士失望云尔。
元人纪君祥歌剧《赵氏孤儿》,很早就传入欧洲,1754年,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根据法译本,将其改编为西洋歌剧《中国孤儿》,并注明“五幕孔子的伦理”,以向法国观众宣扬东方的儒家伦理:忠义。
《赵氏孤儿》取材于司马迁的《史记》。据《史记》的《晋世家》《赵世家》,晋灵公是个暴君,从台上用弹绷子弹人,看人家怎样躲避,以此为乐;吃熊掌,熊掌没烹熟,竟把厨师给杀了。执政大臣赵盾批评他,他既惧又恨,欲杀之而后快。赵盾惹不起,躲得起,亡命外国,还未出境,赵族中人就把灵公刺杀了,另立新君,赵盾继续执政。
赵盾死后,晋灵公宠臣屠岸贾升为司寇,以弑君之罪,杀赵氏家族。赵盾子妇,赵朔之妻,怀孕在身,藏于宫中,产一男婴。屠岸贾闻之,到宫中搜索,赵妻“置儿绔中”,得脱。赵朔友人程婴跟赵朔门客公孙杵臼商议对策,说屠岸贾没找到赵孤,绝不会就此罢休,怎么办?公孙杵臼问:“立孤与死,哪样难?”程婴说:“死易,立孤难。”公孙杵臼说:“赵氏先君待你甚厚,你勉强为其难者,我为其易者,请先死。”于是两人“谋取他人婴儿”,诈称赵孤,由公孙杵臼带着,隐居山中。然后,程婴假戏真做,去向屠岸贾举报,公孙杵臼与婴儿皆被杀害,赵氏孤儿幸免于难。
15年后,赵孤由程婴抚养成人,名赵武。有一天,国君有疾,卜者以为,可能是赵氏之后作祟?将军韩厥告以真相,国君就召赵武入宫,让其与程婴遍拜诸将,合力攻杀屠岸贾,灭其族。又数年,赵武年二十,程婴说:“当年赵氏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只是一心想立赵氏之后。现在你已长大成人,我将下报赵宣孟(盾)与公孙杵臼。”遂自杀。
公孙杵臼式的赴死,程婴式的自杀,或士为知己者死,或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春秋战国时代,并不罕见。他们舍命救孤存孤,出于义气,而非复仇心理。司马迁记这则故事,就是表彰古人的义气。纪君祥《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大报仇》,才凸显复仇的主题,并上升到忠奸斗争的道德高度。
却说赵盾与屠岸贾,同处晋灵公朝,一文一武,却忠奸不兼容。屠岸贾将赵盾“三百口满门良贱”,诛尽杀绝。赵盾之子赵朔自杀前,对身怀六甲的公主留下遗言:“若生女儿,便无话说;若生儿子,起名‘赵氏孤儿’,等他长大成人后,要他为父祖报仇雪恨!”屠岸贾探知,公主生下的是儿子,要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为了救孤,公主自杀,将军韩厥自杀,老宰辅公孙杵臼被杀。屠岸贾没找到赵氏遗孤,竟然下令,要将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男婴,统统诛杀。草泽医生程婴为拯救这些无辜婴儿,忍痛以自己的幼儿为赵氏遗孤替身,才避免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大难不死的赵氏遗孤,却被屠岸贾当作程婴的儿子,收为义子。直至20年后,程婴“痛说革命家史”,赵氏遗孤才知道自己认贼作父,反戈一击,报仇雪恨。剧情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比《史记》还好看。
值得一提的是,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与程婴的身份改变了,公孙与赵盾曾同为朝中大臣,惺惺相惜,为“刎颈之交”;而程婴则是草泽医生,不仅拯救了赵氏遗孤,也拯救了全国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幼儿。但程婴大义灭亲,有一前提,不交出赵氏孤儿,他自己的幼儿也难免一死,反正都是一死,不如“牺牲我一个,幸福全中国”。这一情节设计,不仅将程婴看似不近人情的壮举演绎得合情合理,而且具有感人的道德力量。因为他所救之孤,是忠臣遗孤,烈士后代;所复之仇,不仅是杀父之仇,而是向邪恶势力复仇,向滥杀忠良的奸臣复仇。假设把这个故事放在现代革命的背景下,一个草泽医生面对国民党匪军的屠刀,为了保护红军托付给他的遗孤,拯救全村幼儿,不惜牺牲自己的亲身骨肉,难道不照样动人心魄,催人泪下?何况元杂剧的观众,大多是没有文化的市井百姓,头脑简单,思想淳朴,很容易跟着剧情走。
但元杂剧《赵氏孤儿》有若干情节,编得跟现在的很多历史题材电影一样弱智,如屠岸贾的杀婴令,怎么可能啊?其实,自唐宋以来,连司马迁的《史记》也受到孔颖达、朱熹、洪迈、王应麟等大学者质疑:屠岸贾吃了豹子胆,竟敢到国君宫中搜索公主的婴儿?据《春秋左传》,赵氏之被灭族,缘起晋国贵族之间的乱伦。赵盾弟赵婴,与侄媳赵庄姬,也就是赵朔妻,私通,被赵族中人杀死。赵庄姬谮于国君,说赵氏将为乱,遂有灭族惨剧。而赵庄姬带着儿子,长养于宫中。最关键的是,《左传》上根本没有屠岸贾其人,更没有公孙杵臼、程婴等救孤义士。都认为,所谓“救孤”是战国以后的传说,播在人口,却被司马迁当作“口述历史”记下来。也有人说,《春秋左传》是鲁国史,外国的人与事,略而不详,司马迁必有所本。是耶非耶?赵氏孤儿的前世今生,谁知道呢?有诗为证:“自古历史多曲笔。半是存真半是猜。”
却说宋朝赵家天下,有个大臣吴处厚奏请朝廷褒奖救孤英雄,说如果没有他们,皇族哪能有今天这样的辉煌?于是朝廷下诏,封程婴为“成信侯”,公孙杵臼为“忠智侯”,就象我们在文学史上,追封子虚乌有的孙悟空同志为革命“造反英雄”似的。
为《成都日报》撰稿
元人纪君祥歌剧《赵氏孤儿》,很早就传入欧洲,1754年,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根据法译本,将其改编为西洋歌剧《中国孤儿》,并注明“五幕孔子的伦理”,以向法国观众宣扬东方的儒家伦理:忠义。
《赵氏孤儿》取材于司马迁的《史记》。据《史记》的《晋世家》《赵世家》,晋灵公是个暴君,从台上用弹绷子弹人,看人家怎样躲避,以此为乐;吃熊掌,熊掌没烹熟,竟把厨师给杀了。执政大臣赵盾批评他,他既惧又恨,欲杀之而后快。赵盾惹不起,躲得起,亡命外国,还未出境,赵族中人就把灵公刺杀了,另立新君,赵盾继续执政。
赵盾死后,晋灵公宠臣屠岸贾升为司寇,以弑君之罪,杀赵氏家族。赵盾子妇,赵朔之妻,怀孕在身,藏于宫中,产一男婴。屠岸贾闻之,到宫中搜索,赵妻“置儿绔中”,得脱。赵朔友人程婴跟赵朔门客公孙杵臼商议对策,说屠岸贾没找到赵孤,绝不会就此罢休,怎么办?公孙杵臼问:“立孤与死,哪样难?”程婴说:“死易,立孤难。”公孙杵臼说:“赵氏先君待你甚厚,你勉强为其难者,我为其易者,请先死。”于是两人“谋取他人婴儿”,诈称赵孤,由公孙杵臼带着,隐居山中。然后,程婴假戏真做,去向屠岸贾举报,公孙杵臼与婴儿皆被杀害,赵氏孤儿幸免于难。
15年后,赵孤由程婴抚养成人,名赵武。有一天,国君有疾,卜者以为,可能是赵氏之后作祟?将军韩厥告以真相,国君就召赵武入宫,让其与程婴遍拜诸将,合力攻杀屠岸贾,灭其族。又数年,赵武年二十,程婴说:“当年赵氏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只是一心想立赵氏之后。现在你已长大成人,我将下报赵宣孟(盾)与公孙杵臼。”遂自杀。
公孙杵臼式的赴死,程婴式的自杀,或士为知己者死,或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春秋战国时代,并不罕见。他们舍命救孤存孤,出于义气,而非复仇心理。司马迁记这则故事,就是表彰古人的义气。纪君祥《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大报仇》,才凸显复仇的主题,并上升到忠奸斗争的道德高度。
却说赵盾与屠岸贾,同处晋灵公朝,一文一武,却忠奸不兼容。屠岸贾将赵盾“三百口满门良贱”,诛尽杀绝。赵盾之子赵朔自杀前,对身怀六甲的公主留下遗言:“若生女儿,便无话说;若生儿子,起名‘赵氏孤儿’,等他长大成人后,要他为父祖报仇雪恨!”屠岸贾探知,公主生下的是儿子,要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为了救孤,公主自杀,将军韩厥自杀,老宰辅公孙杵臼被杀。屠岸贾没找到赵氏遗孤,竟然下令,要将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男婴,统统诛杀。草泽医生程婴为拯救这些无辜婴儿,忍痛以自己的幼儿为赵氏遗孤替身,才避免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大难不死的赵氏遗孤,却被屠岸贾当作程婴的儿子,收为义子。直至20年后,程婴“痛说革命家史”,赵氏遗孤才知道自己认贼作父,反戈一击,报仇雪恨。剧情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比《史记》还好看。
值得一提的是,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与程婴的身份改变了,公孙与赵盾曾同为朝中大臣,惺惺相惜,为“刎颈之交”;而程婴则是草泽医生,不仅拯救了赵氏遗孤,也拯救了全国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幼儿。但程婴大义灭亲,有一前提,不交出赵氏孤儿,他自己的幼儿也难免一死,反正都是一死,不如“牺牲我一个,幸福全中国”。这一情节设计,不仅将程婴看似不近人情的壮举演绎得合情合理,而且具有感人的道德力量。因为他所救之孤,是忠臣遗孤,烈士后代;所复之仇,不仅是杀父之仇,而是向邪恶势力复仇,向滥杀忠良的奸臣复仇。假设把这个故事放在现代革命的背景下,一个草泽医生面对国民党匪军的屠刀,为了保护红军托付给他的遗孤,拯救全村幼儿,不惜牺牲自己的亲身骨肉,难道不照样动人心魄,催人泪下?何况元杂剧的观众,大多是没有文化的市井百姓,头脑简单,思想淳朴,很容易跟着剧情走。
但元杂剧《赵氏孤儿》有若干情节,编得跟现在的很多历史题材电影一样弱智,如屠岸贾的杀婴令,怎么可能啊?其实,自唐宋以来,连司马迁的《史记》也受到孔颖达、朱熹、洪迈、王应麟等大学者质疑:屠岸贾吃了豹子胆,竟敢到国君宫中搜索公主的婴儿?据《春秋左传》,赵氏之被灭族,缘起晋国贵族之间的乱伦。赵盾弟赵婴,与侄媳赵庄姬,也就是赵朔妻,私通,被赵族中人杀死。赵庄姬谮于国君,说赵氏将为乱,遂有灭族惨剧。而赵庄姬带着儿子,长养于宫中。最关键的是,《左传》上根本没有屠岸贾其人,更没有公孙杵臼、程婴等救孤义士。都认为,所谓“救孤”是战国以后的传说,播在人口,却被司马迁当作“口述历史”记下来。也有人说,《春秋左传》是鲁国史,外国的人与事,略而不详,司马迁必有所本。是耶非耶?赵氏孤儿的前世今生,谁知道呢?有诗为证:“自古历史多曲笔。半是存真半是猜。”
却说宋朝赵家天下,有个大臣吴处厚奏请朝廷褒奖救孤英雄,说如果没有他们,皇族哪能有今天这样的辉煌?于是朝廷下诏,封程婴为“成信侯”,公孙杵臼为“忠智侯”,就象我们在文学史上,追封子虚乌有的孙悟空同志为革命“造反英雄”似的。
为《成都日报》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