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性的姿态参与治堵


  接近2010年年底,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城市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车市玩起了“双龙嬉珠”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北京是机动车“一车难求”,普遍的五六万的车都要加价一、两千元,价格稍高点的车,加的更多,更有甚者不少装着商品车的大板车还来不及卸车,就被客户直接买走了。抢着在“大限”来临之前挤上“末班车”,火的是一塌糊涂;而上海呢?却变得异常冷静,牌照费创今年新低,将最高时的4万多一下子拉到10500元。这一冷一热的两条龙玩的都是车市这颗“珠”。

  12月13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了体现“管、建、限”的治堵方案,提出六大措施向社会征求意见。征求意见不能忽视行业的意见,相关行业都应参与进来。治堵方案本身是个综合性的,这几天媒体也好、坊间也好,都在对此评头论足,大多数人的看法是积极的,有益的;但不少行业内的人有一些担忧。用理性的思维从大局着眼,从具体的小事着手,求同存异,保持经济有序发展,才是检验治堵是否成功的标志。有以下三个方面,应该着重考虑:

  一、  限——要体现公平的原则

  “限”主要体现在车辆购买和使用两方面,听说以后买车靠“摇号”,数量有限,这是近期疯狂购车的原动力。部分路段实行“单双号”,又是引起买车的动因。治理拥堵,还城市一个和谐的交通环境,是全体居民应尽的义务,不能有“局内人”“局外人”之分。只要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都有义务为治堵做出贡献,对相关部门出台的“治理拥堵”自然十分关注。

  但北京毕竟是首都,如果没有一个门坎限制,什么人都可以上北京的牌照,据说还有山西、内蒙古等地公车或私车也上北京牌,这就更为不合理了,浪费了资源又不便管理。外地人是可以有条件买车,这个条件就是“贡献”。车辆就是一个商品,购买商品只要有同等价值的货币就可以了。如果说某些路段特殊,开车出行受限也只能是权宜之计,通畅还是第一位的。任何政策的出台都要体现公平的原则,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二、建——要体现合理的原则

  关于“建”的方案是最受大家欢迎的,比如地下隧道、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停车位、打通环路、加速轨道建设等等都是非常务实的。这次再建一定要有前瞻性,不要过了三五年,又出问题了。所以,“再建方案”出台后,不仅要征求社会民意,让市民参与群策群力,更重要的是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召开相关专家座谈会,分析其可行性。如有必要方案可以几上几下,反复论证,真正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北京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如果北京这次治堵成功,对全国其他城市都有借鉴意义。

  三、管——要体现渐进的原则

  “管”大家最关心的是收取“拥堵费”的问题,哪些路段是拥堵路段?拥堵费是什么标准?现在大家都是一头雾水,听说从今年3月起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调研,把拥堵路段摸的一清二楚,这些信息适时应当公开了,也来听听市民的意见。和谐交通需要全民参与,民众最有发言权

  车市曾被称为拉动内需的“急先锋”,在战胜金融危机方面确定功来可没。可是时过境迁,如今北京好像放的太开,机动车增长过猛,超过了道路的极限,不治理拥堵严重地制约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我们面临严峻的形势,而要发动万众一心治拥堵,还需要政策的进一步透明。

  而上海又是为什么?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