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南半球地形图,NASA利用最新数据制成,是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月球背面伪彩色图
别让“嫦娥”成“长扼”----长久的扼腕叹息,一直是我的观点。无论是“嫦娥”探月卫星,还是未来我们自行研制的空间站,其使命都不能仅限于完成几项科研任务,它们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应成为提高国人科学素养的宝库,成为科普教育不可多得的素材,其科研成果应该最大限度地向国人公开。
“嫦娥二号”的开放程度比“嫦娥一号”要大一点,但也只是大了一点而已,在公开了几张月表照片后,现在又没了音讯。“二号”有没有重大发现?取得哪些成绩?存在哪些不足?老百姓无从知晓。我们国家有那么多的科普报刊,那么多的媒体开有科普版面和科普频道,但哪家媒体有能力接触到我们自己的这些空间飞行器的数据?
我们的太空探索尚停留在“完任务”的阶段,一旦完成任务,风光一过,便万事大吉,科学数据被打入冷宫,只有一线科研人员才有可能接触到,还美其名曰保密,这是科研的最大浪费。我们研制了那么多火箭,那么多的卫星,这里面得有多少精彩的科学探索故事啊,可到头来很多科普报刊反而跑到我这里,让我帮着搜集太空图片,真让人哭笑不得。
神马都是浮云,但我们辛辛苦苦收集的科学数据不是浮云。我理解媒体的难处,因为他们也搞不清楚究竟找哪个机构才能接触到这些数据,找到了数据也把握不准哪些可以公开,哪些不可以公开。谁不怕打碎饭碗啊,于是明哲保身,把美国宇航局的太空探索图片当成了宝贝。大家可以翻一翻我们的科普报刊,上面能找到几张我们自己的太空飞行器拍摄的照片?我们的太空探索起步晚,我们拍摄的太空照片质量要差一些,这是事实,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条条框框太多,束缚了科普报刊的手脚。
这种捂着盖着的做法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出了成绩,恨不得吹得连外星人都知道;出了问题往往关起门来内部处理。难道科学就这么害怕失败吗?
但是没有办法,在我们的空间主管部门认识到用我们自己的科研数据说话,用我们自己的科研数据进行科普教育之前,我们还是不得不继续拜美国宇航局之赐,才能欣赏瑰丽的太空美景。
月球北半球地形图。伪彩色图显示月球地形高度:红色区域最高,蓝色区域最低
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图片,展现了陨石坑密布的月球背面,它们的清晰程度是空前的。这些由美国宇航局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拍摄的图片,已经将月球背面的图片清晰度提高了100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