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评奖是条快乐的鲶鱼


民间评奖是条快乐的鲶鱼


    倏忽之间又到年底,正是收获的时候,各项总结、评奖如约而至,给人预料之中的快乐与满足,但在乐足的同时,又有几分审美疲劳后的倦怠。而资深网友王小山在微博中发起的一项以个人名字命名的2010年新闻奖,则给人带来喜悦感。杯具的是,这个奖项却在网络遭到屏蔽。
    屏蔽的原因我不太清楚。不清楚的事就不多说了,就说说奖项吧。这年头,正儿八经的奖项多如狗毛,权威的和非权威的,带级别的和不带级别的,级别大的和级别小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你评我,我评你,得奖是一喜,当评委是一喜,甚至还有评委评自己,既吸引眼球又捞到实惠,也算一种变相福利。
    可公众不买账了。公共支出,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公众有权利质疑其公平性。但质疑归质疑,质疑过后来年还是如此。当一些官方奖项的供给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预期时,公众就把目光投向民间奖项。有意味的是,就在惹得沸沸扬扬的鲁迅文学奖颁发不久,由民间赞助的“在场主义散文奖”却获得业内业外人士的一致好评,获奖者林贤治揽得30万元的大奖。林贤治及“在场主义散文奖”注定要成为文学奖项市场的风向标,它既不同于官方奖项,也不同于某些自命清高的学术小圈子的孤芳自赏奖,其赞助方来自民间,其评委会成员也来自公众认可的业内人士,评委机构坚持了独立性。
    民间奖大多依靠媒体支撑,媒体的参与决定了奖项的大众介入度与公开透明性。正是这个原因,一些活动的组织者乐意将评奖事宜交与媒体,比如前不久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和晶报、深圳商报联合主办十大好书评选,这个半官方半民间的奖项不仅在民间赢得口碑,人民日报甚至发表《年度好书看重思想性》的评论予以高度肯定。同样,《青年时报》此前颁发的各项评论奖,更得到了时评人及读者的盛赞。这允分说明了民间奖项的市场竞争能力,也充分说明一个奖项能走多远,在公众心中位置是高是低,取决于独立性的坚持与坚守。
    由民间发起并授与民间的奖项,之所以之所以能得到认同,一个重要因素是“民”的参与。“民”有话事能力,“民”的话语被倾听并被尊重,这一点,远比权威机构的“权威性”更重要。“我的地盘我作主”,王小山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新闻奖,像条快乐的鲶鱼,野性,充满竞争力,无论从奖项的分类还是操作的程序及发动能力,都给人带来陌生又新奇的喜悦感。因此,得到了网民的响应。这样的奖项即便不权威,它至少是无害的,至少是喜庆的。至于公平性问题的担心,一个奖项自有其价值取向,而这个价值取向又要在各种同类奖项的市场中竞争,优胜劣汰,所以,担忧其公平性问题是杞人忧天。
    不过,这并不意味民间包括媒体设置的奖项就没有风险。一些媒体甚至民间机构近来喜欢将光环和名头授予官员,无疑抵押了自身的信誉。如广东中山原市长李启红,刚刚获得“中国十大品牌市长”,就传来她涉嫌严重经济违纪落马的消息,不由让人唏嘘不已。对官员的评价与考核自有一套系统,无须媒体或民间机构代理民意,否则,或多或少都有以名换利或者攀龙附凤之嫌。